校園霸凌及微歧視事件不斷在台灣社會發生,像是近日新北義工的在網路上歧視言論,以及今年某高中園遊會的事件取烯環鈉為攤名等等,這種種案例也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擔憂。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有三成二的兒少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歷過微歧視的言行,當中發現15.1%的兒少則遭遇過校園霸凌。
兒福聯盟執行長 白麗芳:「今年的數據其實比往年在霸凌的數據上是下降的,就是像以往大概有兩成的兒少覺得有被霸凌,今年大概降到百分之十五,但是再進一步去看,經歷被微歧視的兒少,大概是三個裡面有一個都有這樣的感覺。」
雖然霸凌的數據有下降,但平均每三位兒少中,就有一位感受到被歧視的經歷,其中對於特定族群刻板印象的歧視霸凌問題,不僅有五成對兒少們的心理和情緒造成了傷害,也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以至於將近八成的兒少想隱藏或是改變自己不一樣的特色。連續擔任兩年兒少聯盟的愛心大使鍾明軒也強調,當如果遇到微歧視可以用幽默方式回應。
愛心大使 鍾明軒:「真的要幽默!因為文字本身就是放在那邊,你要怎麼定義它,就好像如果那種很多人說原住民你不是很會唱歌,你說不是、你可以用一個態度去回應他。」
然而一句出於無心、不自知的歧視言語,時常在我們生活與人際互動上都會發生,所以除了政府和學校應該加強教育和輔導,提高師生和家長對微歧視和校園霸凌的認知與意識,同時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機制,及時處理和解決來保護兒少的權益和尊嚴,促進尊重、平等和包容的價值觀。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