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兒少及青年的心勝過一切,自殺已是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專家指出,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以及家庭因素,是最主要的高風險原因。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書森:「父母這個離婚率,大概就是自殺率開始增加的時候,它有 也增加很多的趨勢,那同一個時間,網路使用率也是大幅增加,不過網路跟自殺行為的關聯是很複雜的。」
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 鄭麗珍:「譬如說突然間有一個自殺事件發生,那很容易就引發很多人去模仿,那當然還有媒體。」
除了精神與家庭壓力,媒體與網路傳播的輕生事件,也可能引發模仿效應。在教育現場輔導多位學生的排灣族老師muni表示觀察到學生輕生的原因,許多與感情、家庭或曾遭遇的創傷有關,有時甚至是出於模仿同儕行為。
國中老師 muni:「我是任教國中學校輔導的角色,只有輔導室或者專任輔導老師,但是其實輔導老師真的沒有想像中這麼多,所以甚至有小朋友會去主動預約說我想要跟老師(你)聊聊,可是反而是老師沒有時間,因為還有其他個案要處理。」
在教育現場,部分學生因缺乏足夠的專業陪伴,導致學生漏接。專家呼籲,社會應建立更多支持系統,讓孩子在困境中有出口,期待透過各界協調機制,為台灣兒少營造出更有希望的成長環境。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