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在工藝師旁專注學習鈴鐺製作。這是由台東生活美學館在花蓮撒固兒部落舉辦的撒奇萊雅族傳統小鈴鐺製作課程,吸引不少學員當中也有非原民學員參與。
學員曾韶萱說:「我很想要了解這個文化,我覺得就是專注聽然後因為有心想要去學,我覺得不困難)。」
撒固兒部落青年Kala 蔡文進:「我們現在部落的很多老人家都已經八十歲九十幾歲了,這一個工藝的技術是在他們那個年代,他們在祭典上所穿的服飾然後藉由這樣的活動,就是可以把這樣的技術看現在的技術能不能用回以前的聲音,或是以前那樣子的樣式把這樣的物件呈現出來。」
學員Tipus Tain 潘慧敏說:「我們鈴鐺這個部分已經也失去很久了,所以很希望可以透過學做鈴鐺然後未來也自己做一套自己的衣服。」
撒奇萊雅族的傳統小鈴鐺,是以前族人在祭典上必穿的傳統服飾配件之一,為了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記憶,台東生活美學館特別在花蓮的撒固兒部落辦理傳統小鈴鐺工藝工法課程,並邀請「後山金工房」的工藝師解說與製作,讓年輕一輩族人學習製作消失的鈴鐺,傳承工藝文化。
工藝師楊達開說:「古代的鈴鐺呢,它是用焊接的方式焊接的方式,對於要普及給族人的話比較有點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採用機器就讓它鈴鐺一體成型,後面只要做敲彎和折彎就可以做接合的動作,簡略這個它就節省很多成本。」
文物與服飾是部落族人重要的文化資產,撒固兒部落青年表示,希望藉由鈴鐺製作課程,讓年輕一輩族人了解鈴鐺的由來,復振傳統工藝。
責任編輯: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