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夥伴 Katu(柯俊雄):「我們看到的前面那一端,一直到我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距離差不多100多公尺的距離。」
跟著族人的腳步,我們走進台東延平鄉紅葉村清水產業道路坍塌處,只見大面積土石滑落溪底,原本的農路消失超過100公尺,連同上方正在修復的水泥路面及鋼骨建材,也幾乎被崩落的土石吞噬、掩埋,現場滿目瘡痍。
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夥伴 Katu(柯俊雄):「可以看到上面的這個護坡L溝,它的基底已經鏤空,剩下這個斷裂的水泥橋面。」
清水產業道路在去年山陀兒颱風重創後,水保署就展開路面及邊坡的修復工程,沒想到完工在即,今年又陸續碰上丹娜絲及強颱樺加沙,現在僅剩被掏空的水泥斷面懸掛邊坡;如今鄉公所透過中央山陀兒災修補助,規劃投入約1,630萬元,要在原施工路段下方,施作長100多公尺的水泥路面及懸臂式擋土牆等復建工程;然而,居民卻非常憂心,質疑採用類似工法,未來恐怕仍難以抵擋極端氣候的挑戰。
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夥伴 Katu(柯俊雄):「可以看到它整個都崩落了,即便它的根部有5公尺長的鋼鐵錨柱,依然在這個所謂的伏流水段,是非常輕易地崩潰下來。」
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夥伴 Dahu (胡榮茂):「在做這樣的工程之前一定是有大量的開挖,這個開挖就會讓土地的結構有很大的破損。」
所謂「伏流水」,是指地表的水慢慢滲進砂礫層,在經過自然過濾後,會暫存在地表下淺層的縫隙中,並緩緩流動,簡單來說,它就像是「藏在地底下的活水」,若人為過度開發,恐會導致水位下降,甚至造成植被枯萎、土地鬆動,影響地表穩定性。
記者 zemzem(古聖典):「民眾強調這段浮流水路基,每逢颱風豪雨就會坍塌,水泥工法形同虛設,要求鄉公所暫緩施工,並公開設計方案、重新檢討工法,強調設計方式必須符合地形與環境韌性。」
當地族人強烈質疑水泥工法的適切性,並已正式向鄉公所提出「公民訴求聲明書」,內容列出3大訴求,包括要求暫緩工程、重新檢討施工方案,並召開說明會,邀請部落族人、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參與檢視,確保工程透明並兼顧公共安全與環境永續。
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夥伴 Katu(柯俊雄):「負責設計規劃的工程顧問公司,同時也身兼監造的一個角色,所以這個事實上是出現了制度上的灰色地帶,因此更需要鄉民來共同參與監督。」
延平鄉公所技士 唐永福:「我們會再次開個說明會,如果說經過大家討論之後,有更好的方案的時候,我們再做第三次的變更設計。」
鄉公所承諾,現階段全面停工,並預計在國慶連假後召開說明會,向大眾公開設計細節;然而,這條產業道路平時除了農務使用,也是通往當地文化學習場域「山胡椒學習基地」的唯一聯外道路,如今路塌了,影響的不只是產業運輸,更牽動文化傳承與教育推動,族人期盼後續能在兼顧交通安全的同時,也思考生態永續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