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達悟民族教育論壇 連2天活動「深芋其境」

大綱

「第六屆達悟民族教育論壇」5日起一連2天在蘭嶼高中舉行,今年以「深芋其境」為主題,聚焦芋頭田文化、生態智慧與飲食傳承。活動規劃有論壇分享、芋田走讀、文化體驗及專題講座,邀集耆老、師生與族人共同參與,期望深化青年世代理解,推動民族教育的創新與傳承。

民眾彎下腰來,實際走進田裡體驗採芋過程,別看只是幾個小動作,一旦步驟錯誤,可是會讓整株芋頭報銷。

採芋首先要斬斷四周根系,再將整顆芋頭連根拔起,接著撥掉表面泥巴、摘除未成熟的子芋,這時才能將芋頭從芋莖上切除,完成採收。這是「第六屆達悟民族教育論壇」首次推出「走讀芋田」活動,邀請民眾親身體驗島上世代相傳的農耕智慧,進一步理解芋頭與達悟族生活及文化的緊密連結。

體驗民眾 柯小姐:「不常下田的你會覺得說好像會弄髒什麼的,可是你真的下去之後,我覺得人跟自然的連結彷彿就連上了,開始會有一種喜悅的感覺。」

體驗民眾 許佑信:「還不錯,這次走讀會讓我們知道這些(部落)的故事跟如何去分辨它們的芋頭田。」

今年論壇以「深芋其境」為主題,強調蘭嶼芋文化在族群及生活中的核心價值,除了安排動態活動,也首度規劃靜態展覽,甚至設計桌遊體驗,讓民眾在互動中理解芋頭的歷史與象徵。而擔任論壇講師之一的謝永泉指出,在達悟族人的傳統觀念中,耕種芋頭田是女性的天職,因此早期達悟男性不到田裡勞動,是一種對女性的尊重。

雅美TAO族語言推動組織計畫主持人 謝永泉:「只要有女人你就不能取代她,如果你取代了她,表示這個女人是死的 、不存在,我們有手也會種啊,我們也會除草啊,但是那個精神是什麼,是尊重妳那個女人還活著。」

一連二天論壇,安排共5場達悟知識建構講座及芋頭專題,讓學術研究與生活體驗相互呼應,同樣也是論壇講師之一的文化工作者郭月桂,長期投入蘭嶼水芋復耕,目前種植有9種原生品種,以及5種外來種芋頭,她希望有更多在地青年能主動學習並投入開墾,讓蘭嶼逐漸凋零的芋文化重新萌芽。

蘭嶼高中文化指導員 郭月桂:「現在的芋頭田沒有幾個我們島嶼的人經營了,因為現在的時代不一樣,有很多我們田裡面的那些都已經荒廢掉,所以我覺得這個部份很可惜。」

台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計畫主持人 熊同鑫:「我們也結合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成果,我們想透過這部分,讓大家再認識我們的芋頭文化,同時也可以讓更多島內的小朋友和學生可以來學習。」

舉凡拼板舟完工下水,或是房屋新居落成,達悟族人會將芋頭視為神聖祭品,用以祈福並分享食用,在傳統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隨著外來文化影響,島內芋田逐漸減少,透過論壇的辦理,主辦單位也期待能成為建立一個承接與傳遞的平臺,讓這份珍貴文化能持續傳承。

責任編輯:王涵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