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網路資訊,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是許多青少年日常,在西門町隨機訪問青少年會不會擔心個資外洩、隱私被辨識,答案隨使用頻率、分享內容與分享權限有所差別。
國中生:「IG不會上傳任何東西,你不上傳、我就聊聊天。」
國中生:「個人平台還是會有一些自己的照片,辨識不出、辨識不出。」
國中生:「追蹤我就看得到內容啊,但我會篩選我自己要發的,所以就算你看得到也沒差。」
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指出,傳統以姓名、住址和照片為核心的隱私判斷,已不足以因應現在融合影像、地點、社交互動和跨平台傳播的複雜場景,以2024全年度受理申訴6199件,就較2023年提升一倍,其中霸凌和兒少身心健康內容的申訴案件逐漸提高。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執行長 黃益豐:「數位暴力的問題,它裡面有包括個資的外洩,有包括這些侮辱、包括誹謗的問題。」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調查,10到18歲共14493名學生的網路行為,結果顯示網路被霸凌、傳統被霸凌都有顯著增加,各種形式的性相關訊息,也有逐年增加趨勢。
國衛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林煜軒:「性影像聲音等等的傳播,其實最多最多的是自己把這些影像聲音把它傳出去,可以看到其實國小高年級,它就佔有一個很高的比例,那霸凌的情況也是一樣。」
iWIN成立至今12年,今(2025)年以「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為主題,透過座談討論社群、直播與生成式媒體下,如何辨識非直接個資卻可被辨識的隱私風險,與制度缺口、執法困境等面向,以期建立更完善的兒少隱私保障制度。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