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族人手牽著手,隨著歌聲節奏跳著傳統舞蹈。台東達魯瑪克部落25日舉辦一連2天的「小米收穫祭暨鞦韆慶典」,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專屬「未婚男女」的盪鞦韆儀式。
女青年將雙腳套進繩圈,由一旁男青年拉動繩索,帶動她在半空中前後擺盪,這不是一場遊戲,而是魯凱族人傳遞情意的重要方式,也是達魯瑪克部落,在每年小米收穫祭的重頭戲,男青年會在盪完鞦韆之後,將心儀的女孩,從鞦韆上以「公主抱」方式抱回休息區,過程中,女孩會用雙手摀住臉部和眼睛,象徵嬌羞與貞節。
達魯瑪克部落女青年團成員 Sele’e Dailravang(賴之鈴):「會去抱你的男青年也許是會想要追求妳的,所以我們就是表現出我們是害羞的,我們也是未婚的,所以我們要去擋臉。」
達魯瑪克部落文化工作者 周添來:「拉鞦韆繩的男孩子,他的岳母會看到他。
女孩子這個部分,她在盪鞦韆當中,不管是她的姿勢,不管是她的矜持性,是不是符合我們這個家庭。」
從女子的姿態到男方拉繩的穩定度,都是長輩評估能否合格成家的依據。當地耆老表示,早期社會保守,族人便透過鞦韆來傳情;不過要「抱得美人歸」並不容易,男、女青年得先通過青年團訓練才符合資格,尤其女青年更需要勇氣站上鞦韆繩,如今有不少人都會穿高跟鞋出席,不只為了美觀,也能更穩地勾住繩圈。
達魯瑪克部落女青年團成員 Tavarai Larobocyake(盧倩品):「像我們會穿高跟鞋就是會勾住那個繩子,對 就是有稍微有點保障,我們會就是說會讓你的身體,要儘量靠著主繩。」
達魯瑪克部落女青年團成員 Sele’e Dailravang(賴之鈴):「主要是大家的凝聚力跟向心力,才可以體現出我們部落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是有多麼重視。」
一根繩索、一次擺盪,看似簡單,卻凝聚了部落對愛情、成長與傳承的深厚期待,對族人而言,鞦韆不只是的慶典象徵,更是一種用身體記憶延續下來的文化語言。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