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保種論壇邀請了魯凱族學者巴清雄,分享將日本50多年前保種的霧台小米,帶回到故鄉重新復育的經驗,鼓勵農民認識在地傳統植物,留存地方品種的重要性。
中山大學副教授 巴清雄:「我們在講保種的時候,除了是這個種原被保留以外,我們實質上是希望透過小米的留種,然後能夠恢復相關農業的語言跟文化,還有一些有趣的生態故事。」
屏東內埔鄉隘寮社區舉辦的「農村種子生活節」,除了邀請植物保育、育種及食農教育應用的專家進行分享,還規劃野菜主題靜態展、小農創意市集及種子交換分享會等,民眾帶著自己珍藏的種子,一同來分享和交換,共同宣傳友善農業和傳統作物保存方法。
屏東縣原住民林業勞動合作社成員 ljuzeng:「油芒是非常好的,它少水而且它一年4次成長(採收)這樣子,然後不用再去動到土地,你種下去之後這樣取穗,之後它又重新原地成長就是這樣,這是對我們土壤、土地、空氣非常好的植物。」
民眾 謝小姐:「對環境是友善的,那這樣子我們可以來這邊了解,怎麼對待植物對待環境,那這樣子比較可以選擇到自己想要、適合的食物。」
另外也帶領民眾欣賞野菜農園及野草黃荊香DIY手作等活動,讓民眾感受農村魅力。
內埔鄉新生國小學生 翁新媛:「很多都是用環保的東西來做,就是不像外面超市都是用塑膠,這樣子的話地球必較不會暖化那麼快。」
內埔鄉隘寮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潘玉燕:「我們的學童還有我們的居民,我們的山農知道說我們保種的重要性,其實現在不管是哪一個單位,我們在講的都是永續、保種也是永續的一種。」
隘寮社區表示,當氣候變遷、農藥汙染、農村高齡化與外來種入侵越來越嚴重,守護珍貴的「種子」與傳統作物更加重要,除了保留家鄉的味道也是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