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塵問題一直是濁水溪長久以來的困擾,自107年啟動「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以來,政府及地方的分工合作下,透過水利、造林、防災應變、水覆蓋及綠覆蓋工法等方式,逐步改善濁水溪揚塵問題和生態問題,環境部在18日召開113年成果說明,並且分享執行成效。
第四河川分署長 李友平:「大家這個包括了水、土、林,這樣子的一個各種領域的專家,我們就找到了用水覆蓋、綠覆蓋還有其他覆蓋,這三個主要的方法,就很快速地來做這個揚塵防制的工作,做得到底有沒有效、是有效的,我們看這兩張的一個對比在同一個位置,用空拍機拍起來,就像司長說的沙洲變綠洲。」
環境部也說明,雖然在113年遭遇凱米颱風及康芮颱風的接連挑戰,從方案第一期一直到第二期所建立下的基礎,尤其關鍵。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 黃偉鳴:「那在第一期的時候我們因為找對方法來治理,所以我們的受災裸露地面積減少了77%,到第二期我們導入綠色韌性工法等等,整個這兩期做完以後,我們的植生面積可以看得到增加991公頃,相當於38座大安森林公園。」
此外第三期方案的規劃與目標,環境部說明以營造永續河川為重點,並針對氣候變遷以及強化颱洪揚塵的復原也訂定目標,而對於民眾最關心的懸浮微粒問題,希望能夠符合空氣品質標準。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 黃偉鳴:「目標是這樣,裸露地的揚塵控制比率我們要逐步提升,那到115年我們希望能控制在91%,揚塵發生次數希望能夠控制在,每年加減二次以下,當然是最好情況是控制在兩次對於環境部來講就是民眾最關心的,空氣品質是我們設定懸浮微粒,需要能夠符合空氣品質標準。」
環境部強調,雖無法完全根除濁水溪揚塵問題,但透過跨部會的整合以及長期投入治理的行動,都有所改善,中央及各部會也依然會持續滾動式檢討,提升強韌性也強化未來面對氣候衝擊的應變能力。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