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桃源區公所技士 王自立:「我們碰到了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愛玉單價不好,也賣出不出。」
農民穿梭在愛玉園,熟練地挑選一顆顆成熟的愛玉,準備進行採收和加工。這裡高雄桃源區,一個以生產愛玉聞名的地方,現在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桃源區公所統計,桃源區愛玉子產量占高雄總產量77%,全台愛玉子年產量,超過十萬公斤以上的縣市,除了嘉義縣外就是高雄市,桃源區復興里甚至有愛玉村的美名;儘管愛玉產量為全國翹楚,但如今正經歷市場需求萎縮的難題,愛玉農對於未來也充滿疑慮。
愛玉農 黃雨軒:「大環境的影響很多飲料店或現在的飲食的習慣,可能喝咖啡,年輕人喜歡喝咖啡、喝手搖杯,所以愛玉這個就比較沒落了。」
除了消費者對於飲品喜好的改變,這幾年桃源區遭遇天災衝擊,颱風豪雨讓主要道路損害交通中斷;雖然愛玉果實可以保存減少損失,但仍間接影響農產流通,觀光客也大幅減少。
高雄市原鄉愛玉生產合作社理事長 黃雨軍:「從疫情之後整個市場非常萎縮,再加上我們桃源區因為南橫88風災之後、611風災之後,我們的交通很不便利,所以經常只要有風災,我們可能就會一、兩個月沒有路可以通,所以直接影響到了觀光,其實觀光也很影響我們農業想要突破的一個點。」
既然無法改變大環境,農民逐漸意識到產業轉型勢在必行,而提升品質是突破關鍵;但桃源區公所指出,因為愛玉品種多樣及栽培技術不一,導致品質參差不齊,因此寄望將採收、加工進行標準化管理,以質構儀衡量果膠含量、凝膠係數,確保每批愛玉的品質穩定且符合市場需求。
高雄桃源區公所技士 王自立:「我們有在跟廠商詢問,為什麼以往你來收我們的愛玉都沒問題,那為什麼現在就是沒辦法再繼續收購我們的東西,就是農民的東西,他有回歸一個重點,就是我們的品質不穩定。」
愛玉農 黃瑞源:「對品種的選擇不夠謹慎,因為愛玉的品種太多了,根據林務局的記載好像有100多種,有的果膠比較多、有的果膠確實是比較差。」
可想而知轉型將面臨陣痛期,尤其對於年長的農民,改變長久以來的經營模式並不容易;但返鄉青農的加入帶來新的思維,他們利用廣告拍攝、新媒體,希望進行品牌重塑,將愛玉重新導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高雄市原鄉愛玉生產合作社理事長 黃雨軍:「像我這樣子回鄉作農的是少數,這邊大部分的農民都還是老農民就是長輩,他們的觀念還比較傳統一點,他們會希望說有大盤商來收就好了,為什麼要做這麼多餘的動作,但是這個對他們講是多餘的,但是對我們講是一個突破。」
而桃源區公所也從旁協助提供品質檢定、媒合政府資源,提升農民市場競爭力,加上113年揭牌啟用的山籟愛玉館,擁有更多的觀光資源,讓農民有更好的銷售舞臺。
高雄桃源區公所技士 王自立:「你的愛玉送過來以後,經過我們的人員去測試,達到什麼品質就幫你印出來一張表格,你就可以跟消費者講說,我現在這張愛玉、我的倍數就是在哪裡,我們就希望每個農民,他都是可以來去做這一塊。」
產業轉型並非一蹴可幾,農民也希望能跳脫愛玉凍,開發像是面膜、穀物食品等,但仍需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成本,雖然對於未來仍迷茫;但只要不再原地踏步,勢必能替桃源愛玉帶來嶄新的可能性。
高雄市原鄉愛玉生產合作社理事長 黃雨軍:「我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反正只要不要原地踏步的話,應該有改變的話就最好。」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