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泰崗部落茶農江朝南說:「爬(蹲)在地上拔拔草啊,看茶葉成長,從幼苗到採收的,五年才有成果啦。」
談到第一年種茶經驗,來自泰崗部落的茶農江朝南,想起與太太兩人,為了鋤草忙翻天的日子。而這也意味著,這片新茶區,要開發轉型,需要大量心力投入。
台灣茶葉學會理事李密認為:「新的土它不適合說大力介入它,因為會破壞它原本的生態,所以我們用友善的種植,就是茶樹的肥料,缺什麼補什麼就好了,而不是給它大吃大喝,是慢慢地細膩地把土壤的結構,給改良後,把茶樹提升起來。」
以江大哥的種植經驗來看,過去他們也種植蘋果、水蜜桃等作物,但果樹容易受到天災影響,近年才轉種茶葉。但種茶背後耗費的資材成本卻也高得嚇人,以前果樹可能採一採還可以到路邊賣,但茶葉採收除了要專業的採茶人,後續烘焙、包裝等費用,就佔了整體收益支出的一半。收益另一半還不是自己所有,還得再扣掉自聘工人、肥料等開銷後,剩下的才會進到自己的口袋。
尖石泰崗部落茶農江朝南分享:「你說那個果樹要撒一包(肥料),一包果樹的話大概兩隻手放一放,那茶葉的話不是,茶葉的話一排的話一百公尺,就一百公尺這樣灑過去,那個相當不容易。」
但也因為茶葉屬於高經濟作物,撐過了前期的栽培過程,收益上比栽種果樹來的優渥許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也是茶農在後期行銷上,努力的結果。
尖石泰崗部落茶農江朝南接著說:「像我們尖石沒有農會啊,沒有農會我們要找誰啊,當然我們要自己想辦法,去找一些顧客,喜歡喝茶的,像那些以前同學,同學的同學會互相來跟我們接洽。」
新竹縣原民處長雲天寶表示:「楊文科縣長不遺餘力地,鼓勵我們來協助我們,該宣傳的該補助農民的,都會再補助。」
目前新竹五峰及尖石鄉各有50公頃的面積種植茶葉,而近年也受到縣政府關注並投入資源。而不到10年的種茶期程,茶農們仍堅持在這片新茶區中默默耕耘,也期盼有天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響原鄉茶葉品牌。
責任編輯:張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