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國民教育各階段的本土語言課程變革,教育部已全數完成相關課綱審議,確定將在111學年度開始,正式上路,除了現行國小端必修本土語文外,將一路延伸至國、高中階段,但教學現場如何趕在1年內補足各語別師資?確實很有難度。
桃園市大成國中校長蘇佐璽表示:「說實話師資要馬上接上去是非常困難,我以大成國中為例,我們全校2,200多個學生、有72個班級,原住民學生在每班只有2~3位,閩南語跟客家語(為教學大宗),如果(各班)是在同一個時間上,最多要72個這樣的師資的需求量。」
由於桃園市大成國中不只學生人數龐大,族群更多元,光是原住民學生就有136人,橫跨10族,所幸過去已有實體授課與線上共學搭配經驗,校方有信心,未來師資銜接上,不會有太大斷層。
桃園市大成國中校長蘇佐璽進一步說明:「目前看起來,應該族語老師的需求量就是,大概我認為10幾個就夠,那加上原民會跟教育部,在這麼多年的教學資源工作人員,還有近幾年的族語專職化的人員,其實都有培訓很多老師。」
但真正的挑戰,就在閩、客語群的師資需求大增,目前教育部雖透過「職前」與「在職」兩方式,培訓教學人力,但觀察各校進修教師比例普遍偏低,主因在於教師課務繁重,也成為許多老師卻步原因。
桃園市大成國中體育科教師郭香萸認為:「文化傳承尤其是語言,如果能夠儘量在生活當中出現的話,在無形當中的潛移默化是非常大的,教育就是這樣,漸漸一點一點地累積;所以跳入火坑嗎?也還好啦,但也真的有點水深火熱。」
桃園市大成國中國文科教師張嘉珮則說:「其實我們校內有滿多老師,他有來私下問我說,本土語修得怎麼樣,(在職進修)困難一定有,如果我考上了,我過了,那我還可以教他們,變成是當你教的種子越來越多,這些其他願意學的人,他也可以克服很多問題。」
根據教育部統計,現有高中以下學校教學支援人員及取得語言認證教師,共計1萬3,456人,國教署規劃從110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每個月固定召集會議,逐校進行師資盤整對接,同時搭配直播共學方式,保障少數族群的語言學習權益。
責任編輯:張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