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簧琴吹奏、吟唱泰雅古謠,用傳統點水儀式,表達感恩,也為參與泰雅勇士兒童薪傳營的每位大人及孩子,進行祈福。
泰雅兒童薪傳營學員 Lawa(林沛希):「就是這裡大概都是使用原住民的方法,就是很多原住民的元素,然後就是我在台北,就是不會接觸到那麼多原住民,但是來這裡原住民氣氛就很多,因為我們的同學們幾乎都是去安親班,所以我很感謝我可以來這裡,不然我就困在家裡寫作業。」
泰雅兒童薪傳營學員 陳慧容:「我想來參加是自己想來的,感想的話就是交到了很多朋友很開心,(學習體驗)都滿好的,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要尊重每個人。」
有別於都市生活,來到部落,體驗部落生活文化,打破制式教學場域,札實學習到泰雅的生命教育,展現部落的多元包容。
新竹縣社會處長 陳欣怡:「透過這真實的一個體驗活動,讓他們去了解到是文化的不同,然後大家彼此可以更珍惜。」
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 李宏文:「今天任何的孩子得到協助,他有多元的課程可以上、或家庭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忙,不會是因為他被貼上一個標籤,那在社區裡面這樣的兒少據點,就可以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
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夏令營,泰雅勇士兒童薪傳營超過40名學生參與,一半原住民學生及一半漢人學生聚在一起,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的多元文化,過程中也增進自我的實現與認同,每位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這一切也要始於兒福聯盟三年前,推動的「社區組織聯盟培力計畫」,至今全台已有70個合作組織據點,其中原鄉就佔了三分之一。
那羅部落學生 伊凡:「在這邊(據點)不用寫字,在這邊可以玩,然後也可以認識泰雅族的文化,(所以你平常來這邊都會做些什麼)聽做菜、然後吃(飯)、然後還有去射箭、學泰雅族(語)然後去比賽、去練合唱這樣子。」
那羅部落學生家長 馬信:「其實這個地方就是很好的聚集點,大家可以互相關心、學習一些東西,這種跟小朋友聚在一起互動,感覺就不一樣了,那種感覺就是小朋友也很高興,也有學習到東西,我們長輩也知道就是大家互愛、大家互相關心,就算不是我們的小孩、親生的小孩,可是我們也懂得怎麼去關心別人的小孩。」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文化。那羅灣休閒農業區那山麻谷兒少聚點,成立即將滿一年,但憑藉著在地發展組織的凝聚力,日常中的照顧,重拾部落互助共生共好的精神,即使不同族群的孩子來到部落,族人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
那羅灣休閒農業區那山麻谷兒少據點負責人 Qetun Silan:「泰雅族的一些文化傳承的一個課程裡面,其實家長的參與非常熱烈,我們除了去訪視去關心這些家庭之外,我覺得最重要是要把這樣子一個教育、這樣子的工作,再還回去給家長。」
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 李宏文:「就大家要共好,形成一個社區的網絡,讓孩子走在哪裡,不管在家裡、在社區或在學校,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被接住。」
從在地教育出發,再藉由地方組織、民間團體、公部門串聯合作下,不僅實現全民原教的族群融合,在八一原住民族日之際,那羅部落展現文化自信,成為薪傳典範。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