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政大校園傳出敲打聲,一群學生在空地上搭建泰雅族傳統穀倉;仔細將穀倉的結構、梁柱綁牢,這是由學生自主發起的通識課程。
學生 Hana:「因為我們社團有一個搭蘆灣社,但是我們沒有一個讓搭蘆灣社團同學聚集在一起的建築物。」
之後向校方提報課程計畫獲得支持,並從原民建築文化課程、實地踏查以及學習工法開始;五月正式搭建穀倉、三天時間已做好建築結構。
指導老師 陳文成:「竹子的一些竹跟藤的一些綁的過程,綁的過程我們要去告訴學生它的故事的來由、為什麼要這樣子綁;這個就是要慢慢去教他們的,反而越後面時間會拉越長。」
搭建過程請到新竹五峰泰雅族人一步一步教學,傳統智慧傳承讓他感到高興;學生也從中認識不同文化以及身分認同。
學生 風佩萱:「我覺得它除了像是這種物質性的代表,我覺得它也算是一種精神寄託。」
學生 Hana:「就算這個竹屋最後因為腐爛或是毀敗然後被拆除,但我還是希望它可以因為這次的過程,然後留下一些什麼影響。」
政大原資中心行政專員 Lavawsu Tuthivang(楊珮琪):「我們會選在這個相對它其實算是一個滿開闊的地方,然後師生們在這邊來來往往都可以看到我們在幹嘛;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希望透過這樣子的行動,讓學校裡的非原民師生可以去更注意到我們原住民族的文化。」
學生們各司其職,有的烤竹子、有的搭建結構;位在校園一隅的傳統穀倉將搭起校園中文化橋梁,更充滿師生寄託的情感與期待。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