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賽德克女子學習織布 從坐在媽媽身旁觀察學起
現在清流部落梁媽媽已經是少數的長者、她回憶小時候看見媽媽在織布的情景、她說以前部落裡媽媽們不會刻意教女孩子們要怎麼織布、都是要靠自己坐在旁邊看著媽媽織布學習。
清流部落長者 施金花
Ludan alang Gluban
施金花 Seediq分享早期學習的經驗,她說:「小的時候我也不會織布,我才10歲的時候,就看到我媽媽就在織布時,我才10幾歲,過了3年之後我就開始織布,我媽媽雖然有織布教,但不會教我,不會教我,她織布的時候我就坐在旁邊自己看,都不教我;像mirial也是一樣,她在一邊我在另一旁以前都是這樣子,以前老人都不會教都說自己看,久了你們自己就會了,不只不教我們織布連刮苧麻也是我們自己要學。」
記者問道:「部落長者們說,在早期的時候女孩子不會織布,就嫁不出去的這是真的嗎?」
施金花 Seediq 表示:「是!聽說早期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沒有趕上那個年代比較好了,就算不會織布,別人也不會說什麼了。在我們之前女孩子必須要會織布,以前如果不會織布的話先生和小孩子就沒有衣服穿,因為早期沒有什麼布料,所以會織布的話家裡的人就有衣服穿,不會織布的女子男人就不會娶你這個女生,所以一定要會織布,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買到衣服。」
中原部落的「熊肯作織布的家」為了推廣織布文化,因為課程設計,就從如何種植織物作物「苧麻」到捻成織線,讓學員暸解織布的源頭。圖/原視新聞網
織布從頭開始 第一步種植苧麻到成捻線費時6個月
在中原部落的「熊肯作織布的家」,雖然是有政府補助而成立的,但是他們的宗旨是在於織布文化傳承為目的,學習課程包括種植苧麻、刮麻、捻線直到成線都有。
熊肯作織布的家專案經理王小萍
Cwnan Cingri Sapah mtinun Syonkun
王小萍她向我們說明製作過程:「我們先去掉這個葉子,看老師我們剛把葉子去掉之後,先剝開這個步驟有人說是刮麻有人也會說剝麻,把中間那個心去掉留下那個纖維的部分,然後進行刮的動作,你看這個是需要用到刮麻器,以及手跟腳的力量,不要的部分刮掉,留下纖維的部分之後,就是形成我們之後要的線,從種植採集到刮麻洗麻,然後這樣大概要3到6個月的時間。」
來自美國的莊天德神父(圖中),看見賽德克人傳承織布文化的精神,特別引進高機,讓原民文化結合西方技術。圖/原視新聞網
美國神父引進「高機」讓織布文化技藝得以傳承
她接著說:「我們是熊肯作織布的家,成立了現在,到目前為止是第6年頭。一開始是我們想要,傳承這個賽德克的文化、織布的文化,以及我們想要創造在地婦女的就業機會,我們做的就是還有免費提供我們這邊的學子,可以免費來這邊織布。讓他們先喜歡織布然後學習織布這樣他們才有興趣,我們這個文化才會一直傳承下去,除了我們這些傳統的織布,這些都是高機做(織)的,這都是神父留下來的圖騰。」
記者詢問:「就是那高機織的嗎?」
王小萍說:「對!就是神父留下來的圖騰,這個都是有那個記號踏法。」
記者接著問:「請問是高腳機做(織)的話那個尺寸是固定的嗎?還是可以大小再調整嗎?」
王小萍說:「可以呀、長度跟寛度都可以用整經去處理。」
在這裡我們也要特別提到的是來自美國的莊天德神父,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選擇到仁愛鄉偏遠的中原部落傳教,從這些陳舊黑白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教會的活動常常帶動部落族人認知自己的文化價值,在長期的相處時間,莊神父覺得部落的婦女們每天用傳統的地機在織布覺得太辛苦了,他就從國外引進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高腳機,並且結合了西方的技術和元素。
除了引進高機,幫助族人更能傳承部落文化精神外,更仔細為部落婦女紀錄了當時的圖騰,成為重要的部落資產。圖/原視新聞網
熊肯作織布的家專案經理 王小萍
Cwnan Cingri Sapah mtinun Syonkun
王小萍向我們分享:「當時有留下來這種這個圖卡,就是會有踏法跟綁法,然後也有示範它織出來的圖文是怎麼樣,我們現在都可以仿照他的。」記者問道:「這個就是當初,那個美國莊神父留下來的圖騰?」
她表示:「對!留下來的圖騰做(織)法都有,做、織法都有,現在我們就可以照著這個圖騰去製作。」
記者接著問:「像用高機話,你們可以自己變化圖騰嗎?」她分享:「可以呀!其實都可以再創新。」記者問:「那我們目前著重的話,像妳剛提到的創新就是這個部分,像我們做的這個,我們設計的是一個米的概念 。」她表示:「對!就是一個米很像有一個米這樣子放大縮小,這樣然後我們會再進而設計一個包包,看是包包啊、還是抱枕啊,都可以做 。」
王小萍分享:「我們自己去設計,那你看我們最新的這個是防疫噴霧,這個是酒精的防疫噴霧。他是設計這邊是很像,這樣大家手牽手喔,人的手牽手。很像我們在跳族舞還是什麼的這樣手牽手一起,可以看到這個,這是貓頭鷹的眼晴,牠的嘴巴,然後牠的那個,他是一朵這是一個就這樣一排,我們的話這樣子看的話,就是一個貓頭鷹,妳看下面也是一個設計樹枝,看我們結合這個編。」
現在織布不但是傳承習俗與文化精神外,族人們也結合文創,讓傳統技藝多了商機,也融入生活。圖/原視新聞網
她在再解釋的說:「對!這是香蕉樹皮的編,對!就是這種感覺這樣子去搭配這樣,這是一個設計者,他是說這是一個教堂,這邊有一個十字架,小小的教堂,那這邊是人走的路,走進教堂的感覺。」
每一個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現在喜歡織布的年輕人和部落的婦女,大家都具備了精湛的織布製作工藝,在顏色的使用上也非常的厲害,有些長輩都比較喜歡大地的樹木的色系。還有受年輕人喜愛的紅色系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自己喜愛的作品。
熊肯作織布的家專案經理 王小萍
Cwnan Cingri Sapah mtinun Syonkun
王小萍說:「可以看到我們除了大的包包,我也會做一些小物,很實用小物。像這個就是手機帶外出很方便,以及小零錢包, 我們其實把大包包,用下來的下腳料廢物利用,然後再去做這種小錢包,我們也搭配一些吉祥物,像今年是牛年那我們也做了這個牛角的鑰匙圈, 我們這邊的遊玩,除了可以體驗織布也可以,做一些這種小吊飾可以帶回家做紀念。」
責任編輯:張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