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發生在花蓮秀林鄉的一起命案,一名陳姓男子和2位友人,分別是游姓以及陳姓男子一起喝酒,在席間發生口角;陳姓男子遭到2位友人圍毆,其中一名友人還拿出獵槍對空鳴槍,至於獵槍經過鑑定後,並無殺傷力。
然而陳姓男子最後被人發現在路邊,送醫後因為顱內出血回天乏術,這2名友人9月被花蓮地檢署檢察官依「傷害致死罪嫌」起訴,而這也是花蓮地方法院第一件國民法官審理的案件。進一步來看,今年初剛上路的國民法官,未來若涉及原住民族案件時,國民法官成員是否要特別進行篩選,還要持續觀察。
法扶原民中心主任律師 林秉嶔:「即便我們先篩了族群身分好了,我們也不能夠確定這些身分的人就一定會對於某個族群或是某個特別的文化會比較了解。」
要判斷是否具有原民文化素養,的確無法直接和身分畫上等號;翻開國民法官的資格,剔除具有法政軍警相關職業等六種情形,檢辯方也能透過選任程序,篩選對原住民族有刻板印象、對於犯罪行為有極端偏見的人,也期待能在訴訟案件中進而達到教育目標。
法扶原民中心主任律師 林秉嶔:「譬如說他的成長背景、他的人格養成、他的文化脈絡甚至他到底基於自己的文化傳承、對於法律的理解有沒有問題等等,這個時候都是在訴訟中,律師可以影響國民法官的。」
不過外界一定也好奇,既然國民法官是從符合資格的名冊中隨機遴選,若是有另一個機制,將具有原民文化素養的國民法官另外造冊,是否也是可行之路。
律師 陳君瑋:「但是你國民法官的造冊裡面,你一定要有一本假設今天是涉及族人的時候,你必須由那本造冊裡面去選出相關譬如說部落耆老也許有原住民的知識文化的研究、有些漢人他也有研究人類學,你就要選這些人進去;否則的話文化慣習這個觀念完全會被忽略。」
想要人人都能走進法院與司法近距離互動,將不同的生活經驗、價值、法律感情帶進法庭,文化素養是否和身分脫鉤,還得再觀望;林秉嶔表示,若確實發現有偏頗之處,將再提案進行修法,但也強調對全民的原住民文化教育,不只關乎原住民群體,而是整個社會必須一起來學習。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