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結束,即將迎接新的學年,為了提升原資中心承辦人員的輔導技能,教育部舉辦增能課程,從開發、政策、文化、陪伴、行動、創新力等核心課程,並以世界咖啡館的模式,針對執行校內原民學生相關事務,探討所面臨的問題與窘境。
馬偕護專原資中心主任 林美玲:「我覺得激盪滿多火花出來的,各個議題其實從學生的陪伴,到一些創業、到甚至是一些建構式的、概念式的思考發想,回去的話,我覺得對自己在業務上的一些推動會很有幫助。」
然而激盪過後,執行願景時常受限實際條件,學者從政策層面探究校園內的文化敏感度、以及原民學生學習的現況與需求,而原資中心的人力與業務是否成正比,學者期盼校方能夠正視全民原教。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郭李宗文:「我們在之前就已經有講性別敏感度,我覺得都可以做得到,為什麼文化做不到,我們學校的一些主力的活動的時候,校長本身或是副校長本身,就應該要站出來做一個典範。」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王雅萍:「原資中心的助理工作非常地忙,如果學校的長官們對這個原教法,(針對)這個法規不了解,他們(助理)背負很大責任,但是學校沒有做支持系統。雖然教育部有給人力資源了,也有政策法規,但就是整個學校的友善環境的覺察還不夠。」
針對原資中心普遍人力吃緊的情況,教育部也回應,今年將提升原資中心的人力資源,保障學生的教育輔導權益。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 鄭淵全:「所以我們希望再增加200個人(學生),我們再增加一位人力(原資助理),希望學校在推動的時候人力更充足,另就是有關業務費的方面也會提高,大概百分之10到百分之20。」
不過,隨著台灣少子化越來越嚴重,高教招生也出現許多問題,而原資中心能否在重重的挑戰下,持續保持對原民學生的專業輔導品質,仍需各界積極關注。
責任編輯: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