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運動中,教練除了扮演師長的角色,也通常會成為學生的第二位家長,為了完善台灣基層棒球、壘球的教育環境,國立體育大學從10日開始,舉辦為期三天的「教練增能研習工作坊」,課程加入《運動心理學》,讓教練透過反思、思考與學生交流相處的方式等,逐步建構團隊的凝聚力。
桃園市穀保家商棒球教練 鄭志強:「我們教練跟選手說話的方式,你是要用你的權利去押著小孩子,還是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讓小孩子理解,你對這個團隊的凝聚力跟向心力在哪裡,我覺得說話方式也滿重要的。」
南投縣埔里國中壘球教練 風羽璇:「因為自己也是從運動員這樣子慢慢變成教練的,所以經歷過的東西也滿多的,所以就可能有講到以前經歷過的事。」
講師表示,透過教練的經驗以及過往的學習,用科學的方式梳理、分析對團隊的益處,也應讓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滿足心理需要,才能進一步重新審視當前團隊的需求、經營的方向。
運動心理學講師 洪紫峯:「我覺得(學生)光是在表達上面,就會有一些能力上的落差,所以其實越靠近年齡小的,比方說少棒的團隊,那教練他們所需要的心理敏感性,或者對於孩子的那種陪伴的耐心,真的是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計畫承辦組長 李敏華:「我們也知道訓練這一塊,其實年齡層的訓練方式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今年就把
課程的模式大概修改了一下,國小是一個梯次、然後國高中是一個梯次。」
精進增能課程內容外,講師洪紫峯也表示,在時代的演進下教育者施教的方式,以及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模式,都在慢慢改變,若教練需要相關心理輔導的資源,可向台灣運動心理學會諮詢。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