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認同議題,不再生硬制式地討論,從文學角度出發,藉由四個「瓦旦」的角色,拼湊出外來政權清朝、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時期,泰雅族人當代的樣貌,而這本歷經6年才完成的「真正的人」,光是要怎麼定義真正的人、或是泰雅族又是什麼樣子,即便到現在,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政治受難者 Losing Watan後裔 Watan Kainu(林東暭)說:「不管是泰雅族,所有的原住民族都在想一個問題,我是誰。」
作家 Tumas Hayan (多馬斯·哈漾)也表示:「除了自己對自我的認同很重要,很多時候你也要對未來、過去都要知道。我們去反思後現代主義之下,我們怎麼去回復我們自己的文化、母語,還有很多的傳統的技藝、山林的知識。」
族群、身分認同在世代更迭中,都面臨不同困境,如今時空轉換,來到現場參與座談的來賓,也不免談到台灣教育現場,族群歧視事件不斷發生,小說、文學或許也能成為,在社會中凝聚柔軟且堅定的力量。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王雅萍提到:「這個對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端的學生在理解不同文化,在遇到傷痛處境的時候,更能有同理心。所以我個人是滿希望在中學端,可以大量地去推動原住民文學閱讀行動。」
作家 Tumas Hayan (多馬斯·哈漾)則說:「我們可以用柔性的,我們不一定要用很激烈的手段,有時候書本、影像都可以讓我們的族人知道,就是說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不比他們差。」
書中的四位Watan,分別有獵人、飛行員、幽靈等不同角色,而現實中的原型,就包含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Losing Watan、以及在一次狩獵中失事的獵人等,這本「真正的人」,將貫穿發生百年來,在大嵙崁流域泰雅族人的悲歡故事。
責任編輯:陳劭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