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場長官講解無蜇蜂是如何帶動周邊生態多樣性,並說明未來計畫發想,他是那瑪夏區養蜂農孫自恆,回到家鄉工作後的他發現,過去部落常見的原生種無蜇蜂擁有比一般蜂多20倍的蜂膠,而且無蜇蜂的授粉功效,能帶動周邊植物果實產量增多。
然而氣候環境的改變,無蜇蜂數量越來越少,因此他開始與大學合作進行復育無蜇蜂;不過若是想擴大無蜇蜂產業,勢必需要更多資源挹注,因此立委伍麗華就召集相關單位一同討論。
養蜂農 孫自恆:「因為養無蜇蜂不只是在產無蜇蜂的產品,無蜇蜂它其實跟你的環境,有很莫大的關係,如果無蜇蜂有了,那你一定會有要種一些嬌(蜜)源植物,嬌(蜜)源植物如果種成是我們原生種,像十大功勞然後刺蔥、土肉桂等等這些,比較有偏食用或藥用的植物,那對我們在地來講,就不是只有無蜇蜂這個經濟來源。」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目前全國大概只有在那瑪夏有這樣的條件,因此這邊就開始要發展,可是因為它需要很多的技術、設備跟人力,所以我們是很希望說,經濟部的技術司可以向其他的,向工研院或者林保署一同來協助。」
實際了解後,經濟部和工研院也承諾族人給予專業技術指導,協助後續發展。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技正 鄒宗勳:「後續可能可以針對就是,有關於蜂蜜或者是蜂膠的一個後續的一個產業,怎麼樣去運用的部分的話,我想經濟部這邊可以請工研院這邊的團隊來協助。」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 李士畦:「會提供一些包括像是萃取的技術,或者是後端段的一些加工產品的技術
甚至於像是可能像是產品的安全性的檢測這方面,其實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協助。」
兼顧環境永續以及經濟價值的無蜇蜂產業,族人期待未來也能成為像水蜜桃一樣,廣為人知的那瑪夏特色產品之一。
責任編輯:黃金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