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國小學生模仿蜻蜓拍打翅膀的聲音,演繹拉阿魯哇族童謠捉蜻蜓,為了讓拉阿魯哇族歌謠傳唱,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將20首族語音樂重新編製成教材,與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興中國小、桃源文物館等單位合作,18日在高雄桃源文物館舉辦成果發表。
除了童謠演唱,拉阿魯哇族最具代表性的祭典聖貝祭,祭典中的「聖貝之歌」,只要參與過肯定耳熟能詳,還有歡樂歌等,都是串聯拉阿魯哇族音樂與文化的重要旋律。
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主任 賴世哲:「在104年跟拉阿魯哇族人合作,採集的這些古謠、重新製作成教材,裡面包含族語跟族語翻譯跟整個歌詞的解釋,希望透過這些教材的運用,讓族人可以把這些古謠傳承下去。」
高雄市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前副會長 Vanau Savangʉana:「我們很多很多活動會需要用到這些歌,因為我們也需要知道,屬於自己的歌不是只有祭典的歌曲而已,平常就是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是互相唱,那也是當作練習。」
台灣音樂館強調與部落合作將族群歌謠納入館藏,透過重新再利用,不只族人連民眾都能傳唱,後續也將與阿美族、卑南族共同舉辦成果展演,一起聆聽珍貴的音樂文化。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