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排魯盃掌旗手合照 南排灣服飾引網友熱議

大綱

雖然排魯盃在上周圓滿結束,不過開幕式一張六位身穿各村族服的掌旗手照片,卻被網友挖出來說不像「既定排灣族服飾」而在網路上引起討論;而研究牡丹鄉族服文化的學者就認為,民眾對南排灣服飾的認識較缺乏,原因可能是因為南排灣族服飾文化發揚比較晚,不過從南排灣族服飾中,其實就能看見過去五百年來恆春半島原民族群的生活軌跡。

第九屆排魯盃剛劃下句點,然而一張開幕典禮的照片卻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六位分別穿著高士、石門、牡丹、東源、旭海、四林族服的掌旗手,排排站露出甜美笑容合影紀念,不過當照片發上網後,卻因為族服樣式不像「既定排灣族服飾」而引起討論;有網友留言感覺怪怪的、衣服改到雲南去,還有認為傳統服飾會嚇死社會三觀等等發言,對於網友反應,長年研究牡丹鄉族服文化的Masaw認為之所以有錯誤認知,主要是因為相較於中、北排,南排灣族服飾文化發揚比較晚。

文史工作者 Masaw Garuljigulj(潘佳昌):「屏北區域就是三地門、瑪家或霧台魯凱族,那邊的藝術文化發展是比較蓬勃的也比較興盛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的排灣族或魯凱族形象大部分會定在拉瓦爾群或者是來義系統,但是比較少往南部這邊,我覺得這個是因為網路資訊;還有另外一個是我們也比較遠、我們在台灣的最南端,我們可能一些田野調查的部分被遺漏了。」

其實從南排灣族服飾中,也能看見過去五百年來恆春半島原民族群的生活軌跡。

文史工作者 Masaw Garuljigulj(潘佳昌):「整個恆春半島,它在五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做國際貿易,開始做貿易的時候我們就有相當多的舶來品,包括飾品、布、銀飾等等,在這四、五百年的融合期間,各個族群移民到這個地方然後互相融合、互相交流,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南排灣恆春半島傳統服飾的樣式。」

Masaw也以石門村服飾作為代表,說明牡丹鄉與其他地區族服的差異。

文史工作者 Masaw Garuljigulj(潘佳昌):「整體上的形式就是大部分牡丹鄉我們所看到的牡丹鄉南排灣的一個龍袍的形式,那我們的太陽的我們的呈現方式是同心圓,同心圓不只代表太陽、它也是我們所謂配戴身上的玉螺的項鍊,我們(過去)不是這樣的、沒有這樣的雲肩,我們這個銀鍊是在我們盛裝服飾上面、直接縫製在我們的服飾上面;後來呢,民國七十幾年有了家政班之後,就開始仿照北邊的人去做另外雲肩的樣式。」

受地緣關係的相互影響,族群的樣貌絕非只有單一的呈現方式,若能夠理解差異並且尊重,台灣多元族群的美好才能真正落實。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