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鄉排灣族人以鳴槍報信,向祖靈與部落族人宣告,「Ki cacepeliw 從海那邊.歡迎回家」特展正式展開。
48件來自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的南排灣百年文物,歷經4年國際合作、橫跨8千里重返部落懷抱,讓部落族人親自看見百年文物的美好,見識祖先的傳統智慧。
獅子鄉長 朱宏恩:「讓我們有機會將我們祖靈過去所用、所穿、所使用的所有的物件,都能夠回到自己的部落、回到它自己生長的地方,讓我們見識過去老人家的傳統智慧。」
48件展品,有扇子、服飾、頭飾、木刀與披肩等,每一件都訴說著1900年代初南排灣的歷史、生活及工藝技術,物件都是源於20世紀初「台灣有用植物調查」,由當時植物學家川上瀧彌與助手中原源治深入山林、順手帶走的部落珍寶,而後輾轉落入瑞典烏姆勞夫公司,最終成了瑞典博物館館藏。
草埔部落傳統領袖 Kuliw Pasedjam ruvaniyaw:「去看到我們先人的歷史軌跡、看到他們的生活跟別人如何做交流,那也可以突破現代我們對於傳統服飾一些文物的迷思;更拓展現代對獅子鄉既有文物、既有文化的認知,如此打開來之後,我相信獅子鄉的文化研究會越做越好。」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代表表示,展覽不僅關乎物件、更關乎和解與關係的連結;歐洲博物館正歷經去殖民化的變革,希望這次回家不是終點,而是重啟對話、增進理解和共同管理遺產的開始。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代表 李東:「歐洲博物館正經歷轉型、學著正視自己過去的殖民歷史,也從館藏的文物中看見交織複雜的殖民史;這次的合作讓我們學習到把詮釋權還給文物的原始主人與部落,我們非常希望這次文物的返歸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重啟對話增進彼此理解與關係、一起守護世界珍貴的文化。」
族人吟唱歌謠,以樂舞歡慶共同迎接歷史性的一刻;獅子鄉公所表示,透過文物返鄉,不僅深化文化連結及國際交流、也重拾部落失落的記憶,更開啟南排灣文化復振新頁,展期將至明年3月底,歡迎民眾前來感受排灣族群的深厚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