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8月23日的核三重啟公投,19日來自全國超過100個校系、多達500多位的跨領域學者共同發表聲明,拒絕重啟核三公投,並提出七大理由,認為核三重啟在安全、經濟、永續及正義等層面皆存在疑慮,並呼籲社會大眾應審慎思考。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 陳文山:「台灣的地殼每天都在壓縮,你經過長時間壓縮的話,那個洞一定會被壓得變形,那個燃料棒一定被卡在裡面,而且一定會變形然後外洩。」
除了安全與成本的疑慮之外,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也代為轉述未能出席的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張希文的意見;邱花妹表示核能發展的過程中,曾留下嚴重的族群不正義案例,特別是核廢料處理問題至今仍影響蘭嶼的雅美(達悟)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邱花妹:「我們不會忘記核廢料,進入原住民族土地的1982年,我們不接受核廢風險,再次落在原住民族身上,拒絕核三重啟、反對能源殖民、還我族群正義。」
核三廠是否重啟,也是族人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有些族人回顧過去核廢料被送往蘭嶼的經驗,認為那段歷史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擔心未來同樣的情況會落在自己的家鄉。
民眾 Nakaw:「每次都放在原住民、原鄉或者是我們知道的蘭嶼,也可以放在漢人的地方,客家文化村還是哪裡啊。」
民眾 Homi 吳女士:「(核廢料)一定是放在原住民這個區域,所以我也很審慎地聲明,不要考慮到我們原住民。」
不過也有族人抱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在核能安全獲得保障且核廢料可以處理的前提下,核能仍可作為國家能源政策發展的一環。
民眾 Masa(黃先生):「基本上電是最那個重要,因為現在都是電氣化,不管每一家以前都沒有冷氣、家電那種的,像我們以前在鄉下的時候,電是沒有甚麼用處沒錯,問題現在是不一樣,所以說電方面我是支持核三能夠復原的話,還有核廢料怎麼解決,能解決得了的話我當然是贊成。」
然而公投結果並不代表政府就一定會重啟核三,實際執行仍需兼顧安全評估及能源規劃等等,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公投已凸顯台灣在能源轉型、民生經濟與族群正義之間的艱難選擇。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