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部落街道記錄環境氛圍,這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一堂充滿感官挑戰的田野課程。國立東華大學族文系田野調查課程,走入志學村與平和部落,學生走入社區走讀與現場座談,讓學生從生活細節中體驗田野調查的深度。
指導教授 藍姆路‧卡造:「那我希望說透過這種,學校課程跟社區組織合作的過程當中,讓學生能夠更親近在地的一個社區,那未來也許有可能,會有自己學生跟社區互動的一個機會,這個是我自己很重要的一個期待從學生的資料裡面,我們說有些人談論的那個議題,是我們本來沒有,我自己本來沒有思考到的課題,我們學生透過他們自己的一個文獻的整理或資料的一個爬梳,也想出了一些很特別的一些課題。」
學生從在地導覽中,認識平和車站在日治時期作為木材轉運站、糖業鐵道、舊醬油工廠等歷史地景,甚至觀察到民宿主人對導覽活動的細微反應,反思在地居民與外來者之間的情感張力與社會脈絡。
學生 ‘away maya’titiyon(朱凱倫):「進入到平和村的時候,其實也是這種感覺,就是因為在很多歷史的一個脈絡下,其實這個部落啊在青春什麼的,就是其實被影響了很多,但是其實因為身為一個青年,然後我其實覺得說一個感慨嗎?怎麼講反正就是覺得說,希望可以有更多年輕人一起回來,去協助在這樣子的一個文化推動上,我覺得年輕人在這方面的一個角色其實很重要。」
吉阿都蔓協會總幹事 Dongi Yosivu(林嘉倩):「即便我們那天只是帶他們去走田、就是走部落一圈,可是回來之後其實還滿意外,就是聽到他們看到的那個角度,就是也許有些看到的角度就會滿細的,就是看的東西都比我們還要還要細,我們看到的角度跟他們從外面進來,然後看到的那個角度那是不一樣的,就是會滿希望說之後,這樣子的課程是可以一直持續,因為我覺得對部落來說它會是不同的,然後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部落,我覺得這個部分對部落有很大的幫助。」
田野訓練不只是訪談與紀錄,更是一場關於感官與心靈的開展,透過實地走讀,學生不僅提升了研究敏銳度,也逐步培養出一雙能「跳脫理所當然」的眼睛;東華大學用行動翻轉教育方式,也為族群文化研究播下新的種子。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