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百萬噸的垃圾進入到海洋,威脅著海洋的生態和生物,而這些廢棄物包含了塑膠瓶、漁網、金屬等,迦南海廢創生基地去年成立後,希望透過回收再利用將海廢變為創作的材料,成員並不定期回收廢棄漁網。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理事長 Kacaw(郭亞民):「想法很簡單,只是純粹想說,因為畢竟我們這邊從台東一直到花蓮,這個區域最大的港口就在我們成功港口這邊,相對漁具跟漁網的需求一定會相對較多;線材多了之後,相對變成說有一些淘汰的或者一些破的漁網,所以我們一開始只是想說,希望我們的環境能夠變好,也希望不要造成環境的污染、造成的破壞。」
海廢創生基地主要是回收、處理廢棄的漁網,回到廠區後並將漁網進行分類、清洗及粉碎,原料並送到加工廠製成再生線材。
員工 Akiku(李景文):「因為它繩索帶回來會有就是它的寄生物、或者是海藻會寄生在線材上面,所以我們經過這幾桶浸泡軟化之後,就可以做上面清除的動作,然後之後再做晾乾的動作。」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理事長 Kacaw(郭亞民):「這邊也很感謝就是原民會他們有編列,就是機具的補助費用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在製作處理漁網的過程當中會更順遂一點;還有額外的一些機具的話,還是相當變成說我們自己協會要做採購的一個動作。」
基地也特別從廢棄漁網挑選可用的線材、還有將海廢再生線材創造出原民特色的編織文創小物,希望創造經濟價值和產業永續發展。
員工 Haloko(郭秀英):「然後之後我們就會把它加工成就是一些手作的商品,比如說像是一些手環,或者用勾針的方法做一些像是小米穗或是像耳環,耳環這些東西、繫髮夾髮的飾品這樣子,讓它可以就是有一些創生的一個營收。」
除了回收廢漁網及加工生產外,基地還特別提供環境教育、導覽、體驗、DIY等;來自成功鎮三民國小和平分校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特別前來並開心的體驗。
三民國小和平分校幼園學童:「好玩!(你們都玩什麼?)我們在玩抓魚。(還有呢?)撿垃圾。(老師說我們要對海洋怎麼樣?我們的環境怎麼了?)我們要對海洋好一點。(為什麼?)要對海洋好一點,因為這樣子,我們的環境、海洋才會乾淨。」
員工 Akiku(李景文):「我們會依照每個年齡的小朋友去做調配,像幼稚園的話可能會從遊戲當中去認識廢棄漁網對環境的影響;國中生的話我們就可能讓他們實際去操作怎麼去清理漁網,然後清理之後我們就可以做簡單的環境教育。」
協會並特別向勞動部申請多元就業計畫,提供在地就業機會維續基地的人力,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64萬公噸的廢棄漁具(包含魚繩、魚網、浮球等)到了海底,占了海洋塑膠垃圾總量的13%,台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也曾公布廢棄漁網占台灣海底廢棄物近九成;迦南海廢創生基地除了回收廢棄漁網,做有效再利用創造商機外,希望透過環境教育,讓民眾更了解海洋環境的衝擊跟傷害,共同友善海洋環境。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