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男高音領唱,其他聲部再層層堆疊,這是台東馬蘭部落獨特的複音唱法,110年4月被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其中幕後推手,就是致力復振馬蘭阿美文化的「杵音文化藝術團」;而這次團隊更有了新突破,將15首馬蘭部落複音歌謠以影像音樂書進行出版,希望結合視覺與聽覺感官,提升歌謠學習及保存的正確性,以利文化傳習。
杵音文化藝術團長 高淑娟:「在歌曲詮釋上,有時候老人家忘了、不曉得,但是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唱給他們聽了,因為他們有傳承了,我們又有依據!」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 呂鈺秀:「影像的錄製會讓我們看到歌者到底是由哪一位所唱出的,因為這是一種對話性質歌謠,另外有領唱和腔的部分。」
「杵音」合作台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透過將歌謠樂譜化、並錄製吟唱影像,使學習者能藉由視覺觀察,除了更清楚識別歌曲的聲音分部,也能從演唱者的肢體律動中留下正確的聲音印象;18日正式推出「阿美族馬蘭Mcacadaay歌謠的視覺化呈現」影像音樂書,收錄歌曲含括部落祭典音樂與族人工作休閒傳唱之生活歌謠,未來將運用於學校及部落文化課程教學,並提供學術研究參考。
杵音文化藝術團長 高淑娟:「有時候他們(族人)常常會忘記、不曉得是說要唱哪一首、然後怎麼唱就是那幾首;我們這樣子唱的話,可以去累積、鋪墊或者是說不要再重複過去的那種費力。」
馬蘭複音歌謠在不同生活場域都有不同對應的曲目,採領唱、高音、即興與自由對位方式,發展出多聲部複音唱法;杵音文化藝術團表示,接下來會繼續進行其他歌謠的視覺化工作,目標在3年完成收錄45首曲目,讓阿美複音歌謠繼續傳承。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