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hang Lowsing,「一直到我就讀博士班的時候,碰到了我的學長 他正在製作3D列印。當我看到他操作的機器,就覺得便於操作,我說這是什麼東西,他就毫無保留的指導我3D列印。我說要怎麼去製作,他說你要先學會3D製圖、然後你要會去測量、然後你要會去選材料,你要會去操作機器。」「因為我真的很想要去改良那一個 哦 不是去改良 而是去找一個另外一個方法 去製作這樣的東西,目的是為了要傳承太魯閣族的樂器。他就是我的3D啟蒙老師 我的學長陳信宏 是漢族。不到3個月吧 我就學會簡單的東西了,可能跟我學的有關嘛,因為我學的是數理系的,對電腦方式滿有接觸的,很快就上手。 大概會瞭解說這個運作的流程,然後要注意哪些步驟等等,那就開始研發出那種,新的一種不同的製程 口簧琴的製程這樣子。」
Lahang主任在2007年到加拿大參與世界原住民教育論壇,以口簧琴的3D列印的研發的過程為發表主題,讓國外的學者非常驚豔,看到傳統智慧跟西方科技知識結合的一個製作,也因為利用天然松膠來固定簧片綁繩,學者們也很肯定太魯閣族科學。透過科技的文化嫁接,Lahang主任希望讓小朋友融合創意及自信,找到太魯閣族文化知識的真科學,成為Balay bi Truku(真正的太魯閣族人),甚至也帶學生參與相關聲音的科展比賽。
Lahang Lowsing,「那他給我一個很大的鼓舞,就是我們在做一些學術研究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研究的結果,到底對族群有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不管是文化上的,經濟上的 還是樂器傳承上面的等等。那就是我現在所做的事情,那我也把這樣的一個技術 把它應用在我們的民族教育的教學上,甚至我也帶學生去做這方面的科展。那我想告訴大家是說,我們老人家的智慧是非常的科學。那這個科學是因為老人家用當時現有的環境,他跟這個大自然接觸的一個經驗,然後就研發出 發明出這樣子的樂器出來,口簧琴只是一個例子而已。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科學,是等待著我們去發掘的。」
太魯閣祖先留下來的山林智慧,含有很多科學知識。像這個口簧琴的製作,怎麼讓它有聲音、如何控制音量的大聲和小聲的技巧,這都是源自於耆老的山林智慧。如何製作?怎麼樣取材?還有竹子它的大小尺寸,像這些的製作流程,就是太魯閣族生活科學知識。
口簧琴有單簧、雙簧,從太魯閣語的單字中,發現原始文字的文化起源,也再應證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顯現,同時肩負著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德蘭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