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辦第6屆文物返鄉共作特展,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偕同達邦以及特富野耆老代表,19日前往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進行館內鄒族文物調閱,而在與文物相遇的當下,耆老們露出興奮澎湃的情緒。
阿里山特富野社傳統領袖 Avai Vavayanan(汪義福):「看到那些物品,會聯想到我們以前的歷史故事,還有相關的議題,會把一些故事重新連結,把生活習慣、以前的記憶,會在這邊重新找回。」
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德生:「他們(耆老)討論非常激動,因為他們好像在找回,原來我們失去的那些感覺,對過去的生活的那種記憶,從這樣文物的展現當中把它找回來。」
耆老興奮之餘,也發現文物的解說與標的,仍有改進之處。
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德生:「欠缺的就是在文物的說明上面,還有在名稱的標的上面,還不是很完美,所以這個部分我們會在回去之後,再作一些討論,然後再進行對每一個物件的重新認識跟了解。」
除了調閱鄒族文物之外,耆老更期待文物返鄉同時,也能勾起部落長者們的回憶,並激發青年對文化的憧憬、提升學習傳統工藝的意願。
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策展員 羅碧玲:「傳統的編織法還有它一些皮件、工藝品,都是很古老的,所以我覺得把這些東西,帶回去部落裡,可以讓年輕人知道說,耆老們的生活智慧傳承下來,到我們現在歷史的一個脈絡。」
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德生:「寄望於小朋友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認知,到底是從哪裡開始?這些老人家可以透過文物的返鄉,展示來告知孩子,我們原來以前是這樣子,這個就是證據。」
走過多個年頭的文物返鄉共作展,如今也巡迴到了阿里山,今年6月將啟動田野調查與籌備,預計明年8月正式開展,屆時也將與鄒族人一起牽起先祖們的思念。
責任編輯:温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