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語言推動組織協同計畫主持人 Walis Huwac:「(學生)他們都會問我說:老師,我們的族語在未來,有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也就是有沒有一個很穩定的工作。」
族語的學習能否為職涯加分,很多人是打著一個大問號?根據原民會統計,從2001年首次辦理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累積至2021年,將近有15萬5千人次通過族語認證。不過,就有族語老師表示,學生學習族語的動機僅限於升學、就業加給等目的,而樂舞、族語競賽,也都只是學生短期性的族語學習,對於語言復振的效益不大。
賽德克族語言推動組織協同計畫主持人 Walis Huwac:「對於一個族語復振,這個效益不大。我覺得語言就是要有環境、要帶到家庭裡面,而不是只有在學校裡面的教學,那我覺得未來政府要怎麼的去創造這樣的語言使用的環境,我覺得這應該是未來政府要去思考的方向。」
隨著2017年施行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國內推動族語的力道也越來越顯著,不過對於原鄉的語推組織來說,師資結構老化、彈性受限,可能也影響營造說族語的多元環境。
鄒族語言推動組織行政人員 sayungu uyongan (孔繁莉):「鄒族(語推)的話比較少,而且年齡都偏大,年輕人沒有進到這個體制裡面,就是沒有什麼誘因。我們老師最常反映的就是鐘點費、教師鐘點費的部分,專職族語老師能在學校裡面,他們可能不能跑到部落,教其他小孩子,就是綁在學校裡面。」
語言學習該如何走出校園,進入社區?看看紐西蘭毛利族沉浸式族語,以及加拿大的多語發展經驗,透過地方自主制定法規,保護語言的同時,又能促進語言使用,也都是值得台灣借鏡。
原語會執行長 Lowking‧Nowbucyang (許韋晟):「加拿大在不同的區域有設置官方語言這件事情,其實我覺得以台灣來講,它有點像是我們的地方通行語強化版。現在蘭嶼這個區域來講,它就很單純就是一個語言,達悟雅美語在那邊,所以它事實上是可以做語言的營造、語言的使用跟推廣。」
然而,面對主流語言的洪流與衝擊,族語的復振與發展仍備受挑戰,紐加兩國的成功實例,移植到台灣以後又該如何符合國內的體質,幫助族語復振前進?這也是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責任編輯: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