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大啟動小米回家的行動,讓闊別幾十年的小米回到原產地,原產地之一的南投信義鄉,近年也開啟小米文化復振行動,不過族人就指出部落的小米印象逐漸流逝,期望透過教育的方式延續文化記憶。
部落居民 Lupa (幸秀鳳):「如果種的話可能就頂多種給小朋友看,這個是小米maduh,是給小朋友看的,要不然有的人可能吃過(但)不知道長怎麼樣。」
卡里布安村長 Goad Tanapima (田金城):「對於小米有印象的耆老已經不多了,對於我們原住民族群來講(小米)又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現在有很多實驗小學,在種植小米的這些族人可以邀請他們回到學校做一個所謂小米復育復振的教育。」
如此,復振小米的同時也促進部落耆老及孩童隔代間的共作模式,銜接祖先的小米印象。然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牽動著部落觀光的命脈,部落主席Nieqo也時常反思,部落發展文化觀光時,是否會失去原本的樣貌?
部落主席 Nieqo Soqluman:「可是如果它的方向先後順序錯誤的時候,它的持久性就會沒有達到,社會教育也就不會那麼的重,觀光的文化面可能會是因應別人想要的文化面而去創造出來,而不是我們原本該有的樣子。」
對此,植物園組長董景生也點出,保存小米之於生活、乃至文化生命的重要性。
林試所植物園組長 董景生:「它不只是農業生活的一部份,它也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那文化流失的同時當小米品種不在,它背後不是只是一個品系的消失,它也是代表這個品系的文化,不只是名字也包括整個生活方式的慢慢的消失。」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小米基因的多樣、更具耐旱等特性 ,有望成為未來部落農業新興的發展方向。持續找出方法,延續祖先的味蕾,再次喚醒人們心中的小米記憶,也讓當代原民能夠重新咀嚼文化中的味道。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