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屏東林管處近幾年持續與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合作,架設巢箱復育飛鼠,期待藉此讓以飛鼠為食的熊鷹重回部落的天空,為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復育也需要保育,因此屏東林管處協同屏科大及來義鄉公所辦理仿真羽毛繪製工作坊,用製作代替購買,減少熊鷹的商業捕獵。
屏科大動保所教授 孫元勳表示:「如果理念上面可以是跟熊鷹保育可以契合的話,我覺得那個高度是有的,當然這個需要時間,它需要有一個風氣,大家慢慢可以去凝聚,會習慣。也希望說仿真羽毛能夠,有一天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看到熊鷹,可以飛到我們的部落的上空。」
傳統領袖 vangavang lingtjalj也提到:「差不多(民國)56年,那個時候有平地人來部落收購羽毛,如果賣給他就有錢可以拿,那個時候就開始有很多來收購,族人本來不太會捕捉熊鷹,反而是來收購的人教他們怎麼抓。」
大型猛禽熊鷹是排灣族又敬又畏的動物,為了與熊鷹共處部落族人不會主動獵捕,因此熊鷹羽毛的使用有許多禁忌與規範,而且只有部落領袖才能配戴,因此仿真羽毛工作坊希望從文化觀點切入,讓部落和熊鷹重回過去共存共好。
來義鄉民眾 laulav tjaududu說:「讓大家知道說,我們現在的熊鷹羽毛稀少,所以也不要去濫用跟去配戴,就是亂配戴。」
來義鄉鄉長 莊景星則談到:「希望我們借用這個仿真羽毛來戴一樣的,但是要如何戴,還是一樣按照我們傳統的文化,按照我們部落的文化,不是說你會做三根你就戴三根,或者是每個都可以戴,不是。」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排灣族的社會制度及倫理備受挑戰,不少族人爭相配戴羽毛以致造成熊鷹的商業獵捕,為搶救熊鷹「仿真羽毛」只是方法之一,最大的期待還是取得大部分族人的認同,讓熊鷹不再為商業交易犧牲。
責任編輯:陳劭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