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原漢通婚子女在生命歷程中,身分認定連帶的族群認同與權利保障的議題,東華大學邀請4位族人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故事。具有南美洲華僑身分的林同學認為,台灣原住民族有豐富多元的命名文化,而現行的身分法令也令她匪夷所思,應該要與時俱進做出修正,而非一體適用在所有案例。
參與學生林同學表示,「原住民身分認定的標準還有法律,我以旁觀者來看,感覺有點不符合邏輯。所以像媽媽說的,法律是要一直修正跟證實。」
東華大學法律專班學生 Sayun Pisaw (王郁軒)說明,「要先對於自己身分,有足夠的認同,在法律上確實,還有很多需要再去修改的地方,能讓更多人,不會因為這個法律,而喪失自己的權益,我覺得這是滿重要的。」
講者提到原住民族具有與大社會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這也是支撐原民血統的關鍵之一,如何藉由文化來強化原民身分認定來跳脫補償框架也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講者 Saiviq Kisasa 表示,「我相信有一天靠著你們這些年輕人,我們原住民一定可以(找到),去解殖的機會,找到真正自己的權利,甚至可以不需要要登記原住民才有這些優惠。」
東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Awi Mona (蔡志偉)說明,「當你面對的人不同的時候,當你要面對的對象不同的時候,身分就會有不同的一個意義,法律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事情。」
而日前引發社會各界討論的「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申請釋憲案,也在1月17日完成言詞辯論,並將在4月1號進行宣判,此判例未來勢必會成為身分認定的重要參考基準。
責任編輯: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