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中原大學建原民瞭望臺 校園看見部落文化

大綱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的師生攜手在地耆老,打造全台第一座校園原民瞭望臺,從模型放大到1:1實地施工,師生們親手拉線、放樣、立柱修正,也在耆老的工法指導中理解瞭望臺背後的文化意義;校方表示,未來也將持續結合各族耆老與專業師資,讓原民文化在校園深根。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學生在部落耆老與導師的指導下,從手繪、電繪到現地放樣,一起搬木頭、立柱、修正結構,打造全台第一座設置在大學校園內、結合傳統工法與文化意象的「原民瞭望臺」。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副教授 魯瑪夫:「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它(瞭望臺)如果從模型把它轉化成實體,這樣子同學的教學實踐、實作的部分才能真正的落實,把原住民的部落的原型放在我們的學校場域。」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趙家麟:「所謂的原住民文化絕對不僅侷限於表面的唱歌、跳舞、穿原住民的衣服這些事情,原住民的文化應該跟原住民的性格、跟他們的特質、跟他們的歷史要很深的結合。」

這座近九公尺高的建築,從課堂模型一路放大到戶外1:1的實體打造,師生們拿著工具拉線定位,立柱時,多人合作扶著沉重的木頭,導師與耆老則在旁指導工法、提醒安全;面對地形的限制,團隊持續調整比例與結構,讓瞭望臺的外形與文化精神能確實落在中原大學的信實基地上。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學生 游樂禾:「學到整理一些可能蓋一些像是我們這次瞭望臺一些基底的架構,就是可能我們的那個水泥要打好、哪個位置要打水泥之類的。」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 董睿華:「就是我們在合作的同時也盡量去避免我們受傷;然後最後雖然也滿辛苦的,但是我們終於完成了這個任務!」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 Kuing:「讓同學更加理解到為什麼瞭望臺它今天的長相會是長這樣子,它用意一定會反思到以前原住民文化裡面對於瞭望臺這個東西它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它就是以防衛這件事情、守護部落這個村莊為主,所以它勢必它也是要必須是一個很高的地方。」

中原大學表示,唯有透過實作與結合部落耆老的傳統技藝,才能讓學生累積更原真性的學習經驗;未來也將持續結合不同族群的耆老與師資,讓原民傳統文化在校園深根發展。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