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Aras Sawawan:「吐瓦魯的芋頭居然長得比我還要高,甚至葉面更是大得嚇人,這就是吐瓦魯最主要的主食Pulaka沼澤芋,不過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現在它生長的範圍也越來越有限了,甚至長的狀況不如從前。」
全球氣候變遷,吐瓦魯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近年來當地居民越來越有感,因為他們的土地鹽化範圍擴大,Pulaka生存面積拉警報。
Nui島青壯年領袖 Pimati Kotema:「跟過去比起來,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Pulaka就在我們的日常當中,但現在我們用於慶典,我們現在很難在日常吃到Pulaka。」
吐瓦魯人會將Pulaka水煮,或是將它搗成泥,混著椰子蜜食用。Pulaka可以長到一個成年人手臂長,因此餵養一個家庭綽綽有餘。而氣候變遷讓Pulaka逐漸從吐瓦魯人的日常淡去,其實還有食品高度仰賴進口所導致。
吐瓦魯農業署長 Matio Lonalona:「現在我們非常依賴進口食物,年輕一代更喜歡吃米飯,而不是Pulaka(沼澤芋)、芋頭、麵包果等傳統主食,氣候變遷也讓農民更不願意種Pulaka,因為鹽水滲入地坑,影響作物生長。」
放眼吐瓦魯首都富那富提,餐廳主食幾乎都是米飯,吐瓦魯農業署為此也傷透腦筋,正準備10年的農業計畫。
NGO組織也注意到傳統作物流失的嚴重性,因為Pulaka不僅是食物,更象徵文化認同,養育了好幾世代的吐瓦魯人。
吐瓦魯Live&Learn首席技術顧問 Itaia Lausaveve:「社群會尊敬 pulaka 多的人,他們的知識、技術、產量高於別人,這就是我們尊敬他們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他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在社區困境時供給餵養。」
Pulaka除了有專業的種植知識,也有吐瓦魯人分享的文化底蘊。
TuCAN執行長 Richard Gokrun:「(種植)Pulaka需要很多肥料,還要把葉子曬乾,大家會組成工作團一起進行,你可以自己一個人工作,但也會有男子工作團會一起幫忙挖洞,收集葉子曬乾來當肥料。」
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換工模式很像,共同打造社群的糧食安全。Pulaka的文化意涵,也透露著面對環境變化,該如何保持”韌性”。
TuCAN執行長 Richard Gokrun:「Pulaka 可以曬乾保存數月,沒有保存期限,它還滿好吃的也很健康,但現在仰賴加工食品,也帶來很多文明病。」
TuCAN與Live&Learn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對文化的影響,除了透過墊高栽種箱等技術,要喚起年輕世代對Pulaka的重視,Live&Learn期盼從主流教育下手。
吐瓦魯Live&Learn首席技術顧問 Itaia Lausaveve:「我們也有一些農林混合耕作,來增加產量,多樣化我們想種的傳統食物,比如在椰子林裡混種,然後在這些農林計畫之後,我們會再加上一個傳統知識的培訓。」
回到源頭,傳統作物背後的智慧及價值精神,似乎指引吐瓦魯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方法。就盼一步一步,重新建構韌性,與這片土地共生共存。
責任編輯:王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