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原住民族的健康權、與文化安全,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舉辦「原住民族健康法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江麗香認為,可以參考國外的原住民族自決經驗,避免不公平的健康差異。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 江麗香:「我覺得先有一個概念、先有一個聚焦,這件事情很重要,那當然在原醫會的角色,就是想說能夠盡量去梳理國外的一些經驗,然後再去配合到我們自己的經驗,然後再去找出更適合我們可以做的方向,也提出我們覺得可行的政策建言。」
原健法上路之後,該怎麼做各界仍都在摸索,學者認為原民健康並非單一議題,呼籲中央地方應重視橫向連結,避免造成單一局處、一肩扛起的困境。
彰師大高齡健康促進與照護管理原專班副教授 怡懋‧蘇米:「(原健法)在推動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懂得橫向連結,因為原住民的健康不只是單一健康的問題,而是它背後的這些文化(脈絡 ),或者是它社會的決定因子的部分,它涉及到教育、經濟、甚至是就業率。」
然而,由於原民人口過半移居都會,醫療長照的可近性看似提高,但是忽略文化尊重的醫療服務,常使族人避而遠之。
彰師大高齡健康促進與照護管理原專班副教授 怡懋‧蘇米:「這些族人 有可能看得到而吃不到,所以他可能演變成未來都會區的族人,他可能是更弱勢的那一群,他也是某種程度 (問題)延伸到長照,其實很多原民的族人,未必會參與非原民的這些長照的據點,那因為這個其實都會有他背後例如像(隱)微歧視這些因素在裡面。」
有鑑於此,考量桃園市同時具有原鄉及都會的生活性質,因此在原健法上路之後,也將原住民族的健康權法制化,訂定「原住民族健康推動會設置要點」。
桃園市衛生局醫管科長 洪健翔:「我們也特別設置了桃園市政府的一個健康諮詢委員會的要點,我們希望可以透過要點法制化,讓這樣的委員會能夠持續地運作下去,為我們的原住民夥伴,能夠爭取更多健康權的部分。」
未來,中央地方能否重視健康差異,突破地理與資源限制,同時兼具文化安全的醫療長照服務輸送,仍需各界高度關注。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