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心臟病患者福音! 屏基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大綱

冠狀動脈疾病是國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除了高血壓、高血脂等傳統危險因子外,台灣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偏高,這也讓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屏基心導管團隊積極推動新型醫材應用,今年率先導入「生物適應架」,不僅是醫院的里程碑,更是全台心臟病患者的福音。

屏東基督教醫院今年5月引進「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成功植入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患者,成為全台首例,並在三個月內已累積完成24例,醫院特別舉辦記者會,分享這項治療新技術。

屏基副院長 黃偉春:「新一代支架它血管是可以比較放鬆的,所以其實讓血管的彈性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狀況。」

屏基副院長黃偉春表示,心導管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裸金屬支架與塗藥支架,雖能穩定急性期症狀,但其永久結構會限制血管彈性與自然搏動,長期仍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屏基率先導入的「生物適應架」,在設計上融合了藥物塗層與可分解結構。

屏基副院長 黃偉春:「因為支架在中間的連結這樣卡住以後,整個就像鋼筋撐著,它支架本身是可以鬆開的,可以在這個鬆開以後,就會隨著血管的收縮,產生彈性的變化,所以讓血管恢復原有的功能。」

分享記者會中,特別邀請今年8月植入新型支架的黃先生,分享術後情況,他是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運動心電圖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穩定型狹心症,屏基隨即為他植入生物適應架,成功解除潛在致命風險。

民眾 黃先生:「差不多兩年左右排一個健檢,就剛好最近好像在爬樓梯或是走遠一點的話,可能會稍微有一點喘,剛好健檢遇到黃醫師,檢查一下剛好就做心導管,然後需要裝支架就裝,之前如果爬樓梯爬到2樓以上,可能稍微會有點喘,現在比較沒有感覺了。」

屏基醫院表示,生物適應架植入後能立即撐開血管並釋放藥物,降低再狹窄風險;約六個月後,可吸收的連結材質分解,特殊釋放結構鬆開,讓動脈恢復自然的位置與曲度,血管得以順應心臟搏動而自然收縮,藉此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屏基副院長 黃偉春:「生物適應架,目前的血管要再通的機會是最低只有不到3%,像塗藥支架也要到7%,所以我們都希望黃先生做完以後就活到120歲,都不用再進醫院做任何的心導管,都很順暢。」

屏基除了引進新醫材,更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全國首創將生物適應架、塗藥支架及裸金屬支架,納入心導管介入治療醫病共享決策,協助病人與家屬在充分了解不同支架優缺點後,共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也有助於提升醫病關係、醫療品質與安全性。

責任編輯:王涵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