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90年《原住民身分法》公布以來,共有16個族群登記為法定原住民族。不過,噶瑪蘭族卻出現身分不一致的情況,一部分人擁有原住民族身分,另一部分族人,則被歸類為平埔原住民族群。
宜蘭頭城鎮居民 潘玉峰:「恢復的時候,最後一批(民國)60年登記的時候,我們父母親沒有去登記回來,所以這個身分就被沒收了。」
宜蘭噶瑪蘭公主創意協會理事長 賴淑真:「為什麼說,山上的你早期跑到那邊去的,你才可以擁有原住民的身分,然後你留下來的這邊的原鄉,每次每一年族親他們過來尋根,都到宜蘭這邊來尋根,然後你宜蘭的族親,你以後被歸類為平埔族的噶瑪蘭族?我覺得在這邊呼籲政府單位,真的我們這些的族親,他們在想要恢復的身分的過程當中,真的是很辛苦。」
隨著立法院9月19日新會期即將展開,尚未被正名的宜蘭噶瑪蘭族人,想趁勢一擊放大訴求。
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Bauki Angaw(潘朝成):「我們的訴求就是修原住民身分法,那不是很簡單嗎?是不是?現在的政治高度就是怎樣,就是這樣,他不願意再往上、更高的層次,讓我們得到平地原住民的身分。」
來自花蓮的潘朝成,民國83年才得知自己是噶瑪蘭族人,此後便長期投入正名運動。與他有相同心願的,還有來自宜蘭的潘玉峰,經常往返宜蘭與花蓮,推動文化復振,也再度向政府喊話。
宜蘭頭城鎮居民 潘玉峰:「到現在立法院最後一哩路了,我希望各位立法委員能夠幫忙我們,宜蘭的族親
能夠敞懷心胸,接納我們,進去原住民這個大家庭,不要讓我們宜蘭族親再二度的受到傷害。」
為了追尋族群根源,宜蘭噶瑪蘭族人也帶著記者走訪流流社的大葉山欖。這棵曾一度枯萎的老樹,在族人協力下得以延續,被視為噶瑪蘭的精神象徵,也映照出族人追求正名的堅持。
宜蘭五結鄉居民 黃兵善:「噶瑪蘭族有原住民,但是他們就是只有花蓮那一群有身分,所以他們可以透過 不管是原民會,還是政府、還是立法院的席次,去表達他們的意見,但是宜蘭的原住民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做這些事情。」
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Bauki Angaw(潘朝成):「那我們也跟立法院、立法委員陳情,也跟這個行政院陳情、總統府陳情,目前的回答都還沒有說要改變。」
不過,支持另立專法的國民黨立委鄭天財也指出,一族兩制的現象,在現行法定原住民族裡同樣存在。
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應該不是只有噶瑪蘭族,就如同我剛剛講的,這的以現在這個賽夏族來講,賽夏族他也有山原、平原,住在南庄鄉的是平原,住在新竹五峰鄉的大隘那一邊的他們是山原,基本上在泰雅族也有這種情形。」
律師 蔡維哲:「譬如說到底民族會議要怎麼開,都是會有很大的問題,後續怎麼做當然是希望,政府能夠修改現在的草案,在立法院推動一個比較好的版本;除此之外,我認為噶瑪蘭族也可以嘗試,透過訴訟的方式來爭取他們的權益。」
目前《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在立法院將進行朝野協商,一邊是宜蘭噶瑪蘭族人持續爭取回歸《原住民身分法》,另一邊則有聲音認為另立專法同樣能保障權益。只是「正名」與「專法」的拉鋸,不僅凸顯族群認同與法律定位的矛盾,也考驗政府如何在新會期中,回應族人的期待。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