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落實轉型正義,尊重原住民族群生活歷史,近日監察委員鴻義章,針對隱含歧視或刻板印象的道路名詞像是「番」、「熟番」、「蠻」等詞彙申請調查,而嘉義的番路鄉也就此被點名,根據嘉義縣官方說明以及鄒族人口述,番路鄉舊稱番仔路是過去鄒族人下山交換貨物的必經之地;如今時空背景已變,是否有更改的必要,同為監察委員也是鄒族人的浦忠成就認為,改名是必要的。
監察委員 Pasuya Poiconx(浦忠成):「這個字所謂的番,其實它本身就有貶抑他者的意味,不能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然後當作沒事,(政府)一天到晚講轉型正義,可是你轉型正義到底有沒有真的落實,在這麼一些具體而且非常明顯的文字歧視。」
而從文字解釋來看,「番」是象形文字,在古字中上面代表的是獸足和獸爪,下面為田,整體象徵獸足踩出的腳印,而從中國文字脈絡來看,「番」也指文明程度較低的野蠻之地;不過,番路鄉長認為文字僅是代表過去文化的註記,並無歧視之意、沒有改名的必要。
番路鄉長 蕭博勝:「番路鄉這個地名對我們原住民有歧視,我們這邊不會有這個感覺,而且它這個只是一個就是說代表以前文化的一個註記,我們的鄉親他們也覺得說,也不需要改名。」
前原民會鄒族族群委員 汪啟聖:「過去可能也是有貶抑番路鄉,那些番仔經過的路,但是到現在、一直到現在,如果不刻意去思考它的意義,恐怕這只是一個名詞而已。」
到底有沒有改名的必要各有不同論述,是否真的涉及歧視用語,影響族群認同,仍需廣泛蒐集族群意見與社會共識,才能在尊重歷史與促進族群和解之間找到平衡。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