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委員鴻義章申請調查,指出像是「番」、「熟番」、「蠻」等詞彙,是用在道路命名,恐怕隱含歧視或是刻板印象。而當中大家比較常見的地名,像是嘉義縣的番路鄉。根據嘉義縣官方指出,番路鄉舊稱番仔路,據傳是諸羅城通往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必經通道,也是鄒族人到嘉義交換貨物的必經之地。另外還有像是因為有平埔族群婦人留居,所稱的彰化縣番婆村,或是番金路等等,都存在同樣字眼。
這也不禁讓人回想到,番路鄉隔壁的阿里山鄉,昔稱吳鳳鄉,然而就是因為吳鳳這位歷史人物爭議,以及他的故事具有歧視,在湯英伸事件後引發反彈而更名。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前身就是介壽路。當年的台北市長陳水扁,就選擇改名,象徵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轉型正義。高雄之前的三民鄉,現在正名為那瑪夏,也是要恢復原住民族在地方的主體、維護傳統地名與文化的連結意涵。這陣子也在討論是否要將「中正」、「介壽」的地名路名調整,以符合促轉條例,消除威權象徵。只不過掀起不小爭議,仍持續討論當中。
如今監察院也提出「番」、「蠻」等字樣有歧視意涵,監察委員鴻義章指出,需要全面清查轄區是否有不當或歧視用語,也要來檢視道路命名及更名作業是否完善。鴻義章表示,是要確保公共空間的命名,能具備多元尊重等價值。
責任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