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口簧琴、弓琴交織著泰雅族語的吟唱,悠揚的樂聲迴盪在凱達格蘭文化館,就如同愛一般,細膩卻真切地流露在日常生活裡,隨著音符流動,「愛像什麼」特展也在此盛大開幕。
台北市原民會主委 Bakan Pawan(巴干‧巴萬):「情感對原住民的文化是多麼地重要,而且這個情感呢,可能就是我們在推動,跟傳承文化最核心、核心的一個力量。」
東華大學原民院榮譽教授 浦忠成:「我應該是現場第二老的,再一年我就要七十歲了,那就是差不多就是這個七十歲的意思,就是什麽我經歷很多啦,愛是什麽我也知道,可是要講出來很難。」
在原住民族文化中,愛不總以話語明說,但會透過樂器、歌謠、詩詞、行動等來表達;此次展覽展區共分成五區,第一區愛像祖先口中的神話戀曲、第二區愛像濃厚的思念之情、第三區愛像卡帶反覆播放的那首歌,第四區愛像時光流動的證明。
參展人 Daong Cinceng(拉蓊‧進成):「這是一種我們社群部落裡面,彼此關愛的事情,即便是穿衣服裡面,那個媽媽一邊幫女人穿衣服一邊說,哎你的腿怎麼那麼粗啊、你的腰怎麼那麼粗啊,我以前只有你的一半這樣,但是在那個叮嚀在那個嘮叨的背後,那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刻每一刻的彼此關愛,這是我在這個事裡面最想要表達的。」
參展人 Vava Isingkaunan(簡志霖):「這個弓琴對我來說,在傳統布農族居住在山林的環境當中,其實是不能隨意的表達說我恨你,或是我討厭你我愛你這種情趣的表達,但是弓琴它其實是一個最大的象徵,所以我就覺得那這個樂器,其實也很直接的,當然它可能也有傳愛的成分。」
而在第五區愛像什麼開放展區,邀請民眾一同來到北投參觀展覽,將自己心目中的愛像什麼,透過開放展區使用便利貼或色紙回應。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