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悅耳的阿美族鼻笛演奏之下為活動揭開序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島嶼源流114年原住民族文化展演暨講座系列活動」,讓各講座課程的講師分享所學的領域和專業,也期盼推廣原住民族文化的同時,政策層面上也能持續以族人的思維做出發。
講師 吳雪月:「酒麴植物我把當成我野菜研究的延伸,過去被禁止的這個釀酒文化已經慢慢認同,尤其7、8月豐年祭各部落都在釀酒,所以我是覺得有很多政策制度一定要與時俱進。」
今年的島嶼源流活動,從8月1日原住民族日起到8月17日,規劃12場次的講座工作坊、音樂分享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分享會及展覽;也為了更保存原住民文化資產,在去年辦理活動時有感於邵族長老製作的木杵所象徵的文化意涵,文資局主動協助進行杵音樂器科學檢測,並邀請族人共同留下修護後珍貴的演奏紀錄。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 Apin Lhkahihian:「所以我們之前有做了一批杵,他們幫我們檢查、透過X光的方式,幫忙看它們裡面的一個就是一個木頭的分子結構;然後這次特別邀請我們來到這邊,我們是希望說我們的新杵跟舊杵一起來做這個演出。」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陳濟民:「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有152項、無形文化資產有162項,我想這個數字我覺得原住民的文化內容絕對不只這些項目,所以我們最近也都盡其(所能)我們都會儘量來加強我們所謂的普查,把它保存登錄。」
文資局也表示,透過與原民會和各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動,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原住民文化資產被維護傳承下來;也期盼藉由每次的文化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珍貴的原民文化,未來也將與教育機關強化合作,讓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教育,落實在校園學習當中。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