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湊上前,看著講師操作第三代改良式獵具是如何使用。為了兼具野生動物保育,並提供農民和族人在耕作和狩獵上有更多選擇,林保署環台舉辦野生動物危害防治方法與改良式獵具說明工作坊。而第13站,他們來到了高雄桃源。而隨著近年野生動物靠近部落事件頻傳,族人期望第三代改良式獵具,能有效降低動物危害農作同時,也不傷害野生動物。
桃源區民 顏文忠:「政府要幫忙我們農民,要不然真的我們那個農產品都被動物吃了,吃得很厲害,不只是猴子還有山豬,還有山羊、山羌,都會吃我們農作物的東西。」
桃源區民 Dahu:「我覺得比較好的點是因為有改良過,上課說的石虎,它可以去做調整,就是山豬吊(獵具)可以去做調整,然後就是比較不會抓到這些(野生動物)。」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技正 李思穎:「近年來就是我們常接獲到,就是在農民的農作方面,有許多野生動物危害的損失,那再加上現在原住民族的傳統狩獵上面,會使用到金屬套索,我們就有研發相關的一些,比如像是改良式獵具,以及獼猴電圍網這一類防治的工具,那它也是較友善的工具,那可以提供給這一類相關,不管是農民,還是原住民在使用上有一個可以合法,然後又有效、相對安全,那也兼顧野生動物保育的一個工具。」
工作坊舉辦目的,不僅在於從獵具使用的角度出發,更希望讓族人了解修法後的權益變化,以及各方團體的關切。作為推動政策的執行單位,林保署期望透過與民眾的對話,說明政策的背景與原由,並廣泛蒐集在地的意見。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技正 李思穎:「我們也會在這一類的宣導會裡面,放入比較多關於社會上面發生的事情,那我們野保法修法過後,會對相關這些權益族群的影響,都去做一個整體的說明,讓他們不要僅僅只是說,我們希望他們去用而去用,而是可以理解說,為何我們有這樣的政策上面的推展。」
預計辦理15場的工作坊,接下來將前往東部,持續廣納各方意見,精進獵具功能,讓族人更願意使用外,減低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