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間開始討論世界各國原住民藝術當代展現,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特別規劃「全球原住民性」,深入探討在全球當代藝術的版圖中,原住民藝術家正在如何慢慢地邁向中心,並成為當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可能是另外一波藝術的思潮,我認為是人類發展的過程裡面,他一步一步在探索的一件事,原住民在當下,我們扮演的是一個持守者、分享者,或者是學習者的態度在做對話,所以這種全球原民性的議題,持續在於人類的所謂美感經驗,或者是宇宙思潮裡面不斷的這個交織。」
這場論壇打破各種界線,不再被框架束縛,從土地、語言、文化再到性別等觀點,讓大家發現原住民族正在一步步從被觀看的對角色,換成為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原住民藝術思潮也正在影響當代的藝術語境當中。
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 朱筱蕤:「對我來說其實他們(原住民藝術家),有一種新的一種方法論,他的一種新的視角,這個我們需要擁抱更多的,其實是我們怎麼樣可以向原住民藝術家去學習,他們的一些世界觀,當中包括時間觀、包括怎麼樣對歷史和過去的想像、包括什麼樣對科技和手工藝的想像,以及包括怎麼樣對於身分個體流動性身分的一些想像,我覺得這個其實可以打開我們已經被固化的很多,其實我們都是一些被馴化過的一些思考。」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 Robin Peckham(岳鴻飛):「台北當代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明年的規模我們當然希望可以繼續成長,同時我希望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一個更開放的平臺,我們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藝術家,更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所以希望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年輕的,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包括原住民藝術家的展現。」
台北當代致力於打造具思想深度的藝術平臺,而早在十幾年前台灣的當代藝術圈,就已經開始關注原住民藝術,這場論壇不僅是回應了國際趨勢,更是讓台灣在地的文化能夠與國際進行對話,台北當代交織出更多具思想、文化與土地的連結,讓觀眾重新建構全球原住民性這項重要議題,也重新打開對族群的不同想像。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