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慢食節《採集餐桌:潮間流域篇》4/19-20特別在成功鎮的海濱公園登場,現場集合了40組料理人、農友、工藝品牌,以「採集記憶、採集潮間、採集山田」3大主題展現台東山海,各家職人設計出海女ina的四月套餐,活動吸引許多部落回鄉的青年參與擺攤。
攤商 ‘odax(高宗銘):「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慢食節,我們也在學習如何結合我們在地食材,然後就想到我們阿美族的鹹肉文化,一開始如何保存嘛,就變成重要的飲食文化,靠海就用鹽醃漬,靠山就煙燻,所以我想到做出鬼頭刀,這是生的魚,然後我用檸檬酸,檸檬酸會讓肉的蛋白質變細,有煮熟的口感。」
攤商 Songlay Afih:「我是去年從台北過來,後來我們回家鄉的時候,我們有做餅,我們後面就會做一般蔥花餅,然後這是因為慢食節,所以我們就是搭配這次的活動,就是說採集,配合我們當地阿美族的海藻,就生長在珊瑚礁上面,所以我們有特別的擺示。」
台東是面對太平洋的海景第一排,黑潮孕育豐沛的水產與在地族群獨特的飲食文化,交織出最棒的潮間風味。活動並特別安排飲食講座,邀請部落族人分享海女的採集食譜及採集春天的山菜與海菜,體驗族人教導如何利用葛藤植物製作食器。
坎頂部落居民 Ibu:「對我們來說,我們這個葛藤,其實山上非常地多,它其實是我們原住民的鍋子,它圓圓的嘛,會晃來晃去,它其實是鍋墊的概念,去做成一個盤子,然後就可以教遊客說,這個是跟我們族群是有一些關係,再來就是這邊弄個編織網之後,放一片葉子,就可以自然食器的盤子。」
遊客 李小姐:「非常地有意義,而且很環保,就非常貼近他們原住民的文化,所以就是,這是我的成品,(做起來如何?)有一點點難度,但是還好,老師很親切講解的很清楚。」
慢食節不只是美食活動,更是守護土地的行動,以「採集」為題,主要希望回到人類取得食物最原始的方式,在什麼季節、什麼環境下如何適量的採集,取得合宜的食材,回應人與土地共好的永續關係。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