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播種祭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試播種以及前祭跟後祭,並在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辦理,其中一開始的試播種儀式,除了是帶小孩子來見習傳統文化外,也希望藉由小孩子的純潔,讓種下的旱稻種子都能順利發芽。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 高榮輝:「試種的話就是說,挨家挨戶就是有小孩子的,要來這個一個公有的一個種植地方,去種植這個旱稻,因為他要認識這個土地,讓他了解尊敬這個土地,而且小孩子比較純潔,所以說種植之後讓它萌芽之後,我們就在三月三號再一個祭典就是播種後祭,播種後祭(結束)就移植了。」
邵族播種祭會先在公有地進行播種,這時的祭典成為前祭,待種子萌芽後,會再舉辦後祭來祈求順利成長,再由家戶各自移植回自己的田裡照料,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倚賴女祭司向祖靈溝通與祈福,這時家戶拿出的公媽籃,就象徵祖靈的意思。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 丹俊傑:「前祭是試播後祭是移植,Pakpari那是專有名詞,所以她(女祭司)初一要拜、初三要拜,拜那個圓滿的,意思是說到山上就是要,真的要看天吃飯了以前,那先生媽的功能當然就是負責,我們族人跟祖靈的溝通,所以對於祖靈溝通保佑這個,對邵族來講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邵族播種祭與其他族群除了有顯著不同外,後面還接著有鞦韆祭,祭祀廣場也已搭好今年鞦韆祭的鞦韆,並將在國曆四月一號隆重展開。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