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原民文化園區全新常設展 勾勒南島語族網絡

大綱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轄下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自1987年開館以來,致力於保存、展示並推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傳承,文化園區文物館近期推出全新常設展《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展出二百餘件珍貴文物,以當代視角,為海島台灣再次勾勒出大洋上的南島語族網絡。

歷經一年半的籌備,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推出《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全新常設展,展區共分9個單元,依序以器物、服飾及祭儀開始,呈現各族群的生活與記憶,最後進入當代原住民族關注的議題及所面臨的困境。

原文發中心主任 邱黃肇崇:「從第1個單元的你是誰開始,然後從我們生活的器具,從我們生活的一些食物,然後還有生活的一些用品,例如我們的穿著來了解我們以前生活上的一些祖先的智慧,透過這樣個單元的介紹,讓我們深刻的了解我們這些祖先曾經把這樣的智慧,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展覽邀請超過40位來自各族群、各部落及不同年齡層的族人加入籌畫,展出的200餘件珍貴文物,除了歷經多年累積而來,還有族人將自己家裡的珍寶文物出借共展,而展場內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部落,訴說自身的生命故事,為典藏文物道出部落的詮釋觀點。

原文發中心主任 邱黃肇崇:「這次我們是讓16個族群,40到50位的族人來共同參與規劃,所以裡面有關文物的擺設有關一些內容的說明,都是我們的族人的貢獻。」

其中由原住民文化園區典藏,曾在民國100年,由蘭嶼達悟族人徒手划槳繞行台灣一周的拼板舟「拜訪號Si Mangavang」,常設展以多媒體影音的方式,創造沈浸式體驗,重現Si Mangavang這段壯旅。

館方人員 藍海菱:「你會看到看到大船的那一區,然後很真實的感覺,你自己會來到蘭嶼的那個感覺,因為我們還有投影。」

遊客 張小姐:「我覺得參觀這個展,就是看到很多中心典藏的文物,然後可以讓我們知道一些,原住民老祖宗的智慧,接著在2樓的部分有頭飾,其實我們一般人分不出,那是哪一族的頭飾,可是就是透過這個展,讓我們更認識一些原住民的文化,然後展覽中還有結合一些投影,就是現代比較科技的部分,讓我覺得可以提升整個展的質感。」

展覽名稱為排灣語《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意涵為「未來」和「排序在後」,意指原住民族從以往的經驗中學習及成長,並在祖先的文化引領下,走向更寬闊的未來,不僅回顧過往也凝視未來。原文發中心邀請民眾一同前來欣賞,與原住民族文化來一場深刻的對話。

責任編輯:Nxy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