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0個社會團體、6位專家,組成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防治聯盟,針對各縣市檳榔嚼食狀況進行全國調查,並以防制成效、篩檢戒檳成果、自製海報特色、跨局處合作、縣市政府官網防制資訊便利性,作為評分標準。其中台北、新北、台中市,獲得低嚼檳組防制力績優獎;而宜蘭、桃園、彰化、台南,則獲得高嚼檳組的績優獎。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室倡導組主任 莊麗真:「高嚼食組的縣市高達13個,那低嚼食組的大概有7個縣市,去年篩檢因為疫情的影響,口腔癌篩檢的狀況很不理想,但是今年全部的縣市都達到中央所給的一個目標,戒檳就是比較稍微弱一點,但是戒檳成功率還是有比去年的32%再高,今年是48%,只是很可惜我們還是沒有過半。」
另外,針對原鄉文化特性、工作性質、交通狀況等,部落的口腔健康防治也面臨挑戰,台中市針對梨山地區,祭出包裹式篩檢服務。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衛生企劃員 林宜瑩:「哪一個月分民眾比較有空,可以去做篩檢請醫院合作,然後整包的篩檢帶上山,那如果說篩檢有陽性的話,我們還有配合醫院去做,綠色通道的部分就是由專車載下山,然後當天來回。」
各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報告顯示,110年至112年口腔癌死亡率,基隆、雲林、高雄則有上升趨勢,而在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部分,南投、台東等7縣市則有逐年下降的好表現。即使如此,衛福部也將擴大高風險族群篩檢追蹤。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 顏忠漢:「因為每年口腔癌新發生個案還是8千多位,雖然是說嚼檳率是有下降,但是口腔癌發生率卻沒有明顯地下降。那他一天嚼10顆檳榔以上、嚼10年以上的人,他即使戒掉檳榔以後,他罹患口腔癌的風險還是長達10年以上。」
在後疫情時代,各縣市口腔防治仍有差距,醫療團體及學者也期盼,政府能儘速訂定檳榔危害防制法,衛福部則說將在年底前預告,從中央到地方,織起一張保衛國人口腔健康的安全網。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