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國中棒球隊總教練 吳世賢:「這個算是我們國內成棒來講是二級賽事,那當初我們也有成功的,從業餘成棒甲組的選手,他沒有去遴選任何一位有關於職棒二軍也好,甚至於我們三軍也好,全業餘甲組去打亞運,打敗韓國全明星職棒隊。」
2018年,亞運中華隊選訓以全業餘陣容參賽,從起初的不被看好,最後卻打敗全職棒球星組成的韓國隊,拿下銅牌,也讓平常沒有舞台、不受關注的業餘球員有展現能力的機會;然而近期U23世界盃第八名坐收、創隊史最差成績,反觀U18亞洲青棒錦標賽,睽違17年再度奪冠,基層棒球在前進,也讓國內開始反思,台灣棒球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 李軾揚:「U18跟U23的成績會有這個一大段的落差,其實是近幾年開始,就是說職棒開始,開放高中選秀以後,高中這邊好手大量的選手,大量的好手都跳進去職棒,那變成大學或者是社會甲組這邊。選手的實力就沒有像以往來的這麼的強,那重點是因為U23好的都在職棒裡面啊,職棒裡好的2、3的一線球員,他不會放出來,因為他為了球隊戰績,他不會放出來的。」
興福國中棒球隊總教練 吳世賢:「第一個就是賽制的問題,那因為U18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我打好我就可以來選秀,但是那個選秀也是少部分人而已,所以這個二級賽事,我個人建議不需要到職棒的二軍、三軍的選手,因為業餘的成棒教練,他並不了解(職棒)選手短期比賽的狀況,所以在這裡我還是建議說,倒不如把這個好好重視我們基層。」
教練也指出,近年來國內基層棒球隊伍不斷增加,就以台北市為例,光是今年全國青少棒賽的北市參賽隊伍就翻倍,顯見各校在棒球運動上的投入與支持,也將這股氣勢一路帶進了U18,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然而中職從2013年開放高中畢業選手投入選秀後,優秀選手獲得球團指名,但其實真正能嶄露頭角的並不多。
興福國中棒球隊助理教練 Kacaw:「我從國一開始打,打到大學畢業,然後現在擔任棒球教練(為什麼沒有繼續打球),因為那時候大學打完之後,就覺得上來越來越像金字塔爬不上去,然後看到身邊的人明明實力比自己好的人,卻沒有再打下去,就是因為上去打成棒的選擇比較少,看身邊的人也都是沒有(繼續)就是停下來,就是做一些比較服務業的工作,當老師的比較少。」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 李軾揚:「去跟國外球隊比賽跟國外教練交流,他們的看法是說其實美國、日本,他們在基層棒球的時候,其實課業上是非常重視,他們是很多都是讀企管、商管或者是一些外科系的,不像我們台灣全部都是念體育系,相對這些比較基層的學生,他們的不管是受教育程度跟思想方面、還有心理層面,其實我覺得到最後過了18歲以後,在進入成棒的時候,他們比較會去規劃自己的生涯規劃,也比較會去思考說,他是為了什麼在打棒球,對於獨立思考、自我訓練、自我管理的部分,我認為會比我們台灣選手更強。」
對於原住民選手來說,沒有被選進職棒,往往要面臨的,就是要繼續升大學還是就業的選擇題,但現實是,許多經濟弱勢的原住民家庭,培養孩子投入棒球運動,希望以此來翻轉人生,但若沒有獲得經濟支持下,有時讀大學也可能成了另一種負擔,但即使憑藉體育績優,進入了大學繼續求學打球,但當前的國際分級制度不明確,壓縮大專選手的表現空間,加上少子化影響,大學陸續退場,大專棒球隊也在減少,加上台灣人口市場小,仰賴企業贊助的業餘甲組球隊近年來也跟著縮減。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 李軾揚:「把這個U23留給我們的大學隊跟社會甲組隊,23歲以下的甲組球員,這樣是好的,可是就是說國人對於棒球這麼重視,就是說一定要成績的話,我倒是認為說如果沒有說一定要拿金牌這樣子的話,你分級下去,這樣子對球員是會比較公平一點。」
去年原住民棒球協會就曾向媒體透露一項數據,指出中職本土球員中,具原住民血統比例高達42%,原住民棒球人才輩出,但棒球競技運動比的不只是個人實力,還有個人自律及長期訓練的團隊默契,面對這次U23的賽制經驗,教練們就建議,應建立明確分級制度,不僅能讓大專球隊及選手有目標,同時也能參考美國及日本的經驗,鼓勵選手持續升學,不論最後是否進入職棒,長年運動中累積的耐力、毅力及精神,相信都能幫助未來職業上有更寬廣的選擇。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