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民間食農教育保種計畫 贈台東師生吃小米

大綱

台灣種植的小米品系,過去曾記錄到多達200種以上,種植面積更是超過6千公頃,但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小米逐漸被其他作物取代,2022年種植面積僅剩91公頃,為了復育小米栽種,慈心基金會近年來在花東地區推動小米保種計畫,今年更與農民採購小米,讓台東12間幼兒園、小學,每周四營養午餐都能吃到小米。

各式各樣的小米讓人看得眼花撩亂,數一數品種多達50種,這些全都是慈心基金會和34位花東部落族人,7年來合作保種的成果,今年3月更在企業的捐助下,向農民採購560公斤小米,讓台東原鄉部落的12所國中小幼兒園約600名學生,每周四營養午餐都能吃到小米,也讓農民到學校做食農教育。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 蘇慕容:「部落裡面很多東西,原來種的東西,不會進到營養午餐,這當中其實是斷掉的,所以我們也希望說在部落的學校,就可以吃到部落自己生產的傳統作物。」

小米保種農民 藍保.卡路風:「傳統文化在國小裡面,真的在農作物的認知理解,應該從那個時候就要開始了。」

小米對部落食文化有著重要的意涵與價值,但隨著時代變遷,加上務農人口老化,小米逐漸被其他作物取代,許多部落已無人在種植小米。據統計,台灣小米栽種面積從1952年的6736公頃,到2022年僅剩91公頃,如今30多個部落一起保種,期盼藉讓小米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

小米保種農民 Tama Dahu:「希望說透過這樣的一個機會,喚起這個部落人能夠有更多的參與,一起種植小米這樣。」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長 張定霖:「存在的種源多樣性越高,事實上對整個繁殖的過程,才比較不會有障礙,特別在極端氣候條件之下,將來會成為很重要的,減少糧食危機發生的機會。」

小米具有耐旱、耐貧瘠的植物特性,在面對氣候變遷的環境下,能有效減少糧食危機,過去台灣曾記錄到的小米品系多達200多種,但現在也日漸消失,透過慈心基金會7年來走訪花東30個部落,目前已成功蒐集117個種原,並將健康種子返還農友栽種,同時建立完善的種子保存體系,希望以多元方式朝永續保種目標邁進。

責任編輯:吳柔思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